精准施策有成效 砥砺奋进奔小康 ——记平安区脱贫攻坚纪实
小编提示您: 本篇文章标题是《精准施策有成效 砥砺奋进奔小康 ——记平安区脱贫攻坚纪实》 这是一个湟水岸边的古驿站,这是一个寓意吉祥的新城区。...。【精准施策有成效 砥砺奋进奔小康 ——记平安区脱贫攻坚纪实】
这是一个湟水岸边的古驿站,这是一个寓意吉祥的新城区。位于青海省东部的海东市平安区,辖区总面积769平方公里,现辖8个乡镇,111个行政村,总人口12.74万,其中农业人口7.08万人,是国定贫困县之一,自然条件差,发展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问题突出,区域性贫困特征明显。
2014年,全区贫困人口全面建档,共识别贫困村44个,贫困人口4181户14911人,贫困发生率为19.1%。 摆脱贫困,平安在行动。去最贫穷的乡村,进最困难的农家,带去扶危济困的政策,送去脱贫致富的办法。平安区委、区政府以明确的思路、强有力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打响了“攻坚拔寨”式的精准扶贫战役。 近年来,平安区在省委、省政府和海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扶贫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按照“八个一批”要求,坚持“一手抓巩固、一手抓脱贫”,举全区之力,强力推进,呈现出脱贫攻坚领导重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扶贫资金投入之多前所未有、扶贫措施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合力攻坚之势前所未有的工作局面,使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两年集中攻坚,三年巩固提高,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脱贫攻坚总体方针,采取“八个一批”扶贫措施,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和十二个行业专项扶贫方案,精准聚焦、定向施策,靶向发力、重点突破,全面解决全区人畜饮水安全和农林灌溉用水问题,实现区、乡、村三级路网和生产生活用电全覆盖,实现公共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基础建设、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广播电视和网络全覆盖,实现全区行政村产业发展和村集体经济全覆盖,全面解决农户危房和无房问题。全区贫困人口从2015年底的2306户7530人下降到2017年底的14户56人,贫困发生率从9.64%下降到0.072%,“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得到全面有效解决,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00元,全面完成全区整体脱贫摘帽的各项指标。 目前,平安区已全面实现全区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全区行政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全面改善,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公益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度提升。 发展特色产业 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脱贫攻坚,产业是根本”。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紧紧围绕富硒资源优势,利用产业扶持发展到户资金、互助资金、金融扶贫贷款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引导资金,因村、因乡制宜发展特色种养殖业,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提升农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并依托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让更多贫困群众分享产业链增值红利,带动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致富。 易地搬迁解民忧 精准扶贫拓富路 平安区把实施易地搬迁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从根本上改善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先后在三合镇、石灰窑乡、巴藏沟乡等乡镇实施了易地搬迁项目,共涉及搬迁农户793户2343人。目前,搬迁入住率和旧房拆除率均达到100%。同时,坚持搬迁与脱贫同步,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积极谋划搬迁后续增收产业,做到“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在搬迁地附近建立中药材、露天蔬菜等特色种植基地近4000亩,肉驴养殖基地和综合农贸市场各1处,确保搬迁群众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保障、能致富。 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 探索生态保护脱贫新路子 坚持保护生态作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生命线,做到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让贫困群众吃上“生态饭”,摘掉“穷帽子”。全区围绕国土绿化行动、河长制等中心工作,积极开发生态护林员、河道巡查员、环境卫生保洁员等各类生态公益管护岗位,招聘建档立卡户710名,人均年增收超过1万元,让贫困群众在保护生态中受益。同时,积极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参与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园林绿化等生态项目建设,让贫困群众在保护绿水青山中增收,受益贫困群众达375人次,共增收约60万元。 推进低保兜底脱贫 实现“应保尽保、该兜必兜” 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政策的有效衔接,全面落实健康扶贫等民生扶贫政策和大病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保障政策,对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建立完善农村低保与脱贫户数据互通互联、资源共享信息平台,强化申请农村低保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将所有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动态管理、应保尽保。全区对372户765人低保户等困难群体,采取了居家养老、兜底保障等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 大力实施教育扶贫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认真落实好省、市关于教育扶贫的相关政策,抓好15年免费教育等义务教育保障等工作,实施完成58个贫困村教育项目,全区教育总投入达59337万元,占财政支出16.28%,严格执行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对符合资助条件的学生按照标准给予资助补助,累计为14937人次的学前和义务阶段学生发放各类补助金、资助金4258.73万元。加大控辍保学工作力度,进行辍学劝返及残疾学生“送教上门”,高质量配备乡镇教师479名,确保893名建档立卡学生不因学返贫、因贫失学,切断家庭贫困的代际遗传。 开展医疗保险和救助 完善医疗救助保障体系 全力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设,实现全区乡镇卫生院、标准化村级卫生室和村医的全覆盖、贫困人口慢性病患者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全面实施健康扶贫“三个一批”,构筑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商业补充保险的“四重医疗保障”体系,全区贫困人口参加新农合的参保率达到100%。 探索资产收益新模式 发展脱贫增收新业态 结合扶贫特色产业发展,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新模式,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以到户扶持资金量化折股投入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资产收益扶持436户1277人,实现资金保本分红、长期增收。充分挖掘生态、文化、资源优势,投资2188万元实施三合镇庄科等7个村实施乡村旅游项目,带动501户贫困户、边缘户实现旅游增收;创新金融扶贫模式,加大金融扶持力度,累计为93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530”贷款4452万元,为农户发放6644笔“双基联动”合作贷款2.56亿元;树立“互联网+扶贫”新理念,大力发展农村淘宝,建成区级综合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50个村级服务站点,培训电商服务人员2030人次,实现网上成交额1983万元。 增强培训转移就业力度 确保贫困群众务工增收 以组织劳务输出、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及劳务经纪人带动、开发公益性岗位及提供用工信息等措施,促进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实现转移就业2994人、开发精准扶贫公益性岗位52个,人均增收15000元以上,解决贫困群众就业难、增收难的问题。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驾驶员、家政等实用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实施就业帮扶措施,加强培训对象的全程管理,实行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举办各类实用技能培训班78期,确保脱贫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力争实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推进东西部协作助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 秉承“立足扶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宗旨,与无锡市惠山区共同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全面实施《江苏省无锡市“十三五”对口帮扶青海省海东市扶贫协作规划(2016-2020)》,借助惠山区先进发展理念、雄厚经济实力及人才、资源优势,助推和提升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力和水平。 推动了富硒产业、文化旅游、乡村振兴、劳务就业、基层党建、创业孵化、教育医疗的发展,加快了脱贫攻坚步伐、巩固提升了脱贫攻坚成效,有力推动两区实现共建共赢、共同发展。 四年的栉风沐雨,一个个承载着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梦想的政策深入人心,一个个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振奋人心,一项项进乡入村的惠民工程温暖人心…… 四年决战,平安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2017年7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巡查组来到平安,充分肯定平安区脱贫攻坚工作;8月,全省脱贫攻坚工作观摩推进会在平安区顺利召开。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被评为海东市脱贫攻坚先进县,被省委、省政府授予“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并在全省脱贫攻坚绩效考评中获得第一名。 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平安区制定了《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脱贫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不低于9%,集体经济“破零”工程全覆盖,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综合贫困发生率控制在1%以内,确保全区脱贫攻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脱贫攻坚质量和巩固成效显著提升,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重任在肩,使命在前。站在新起点,新一轮的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牢记嘱托,信心满怀,平安区委区政府将以崇尚实干、勇于担当的精神,砥砺奋进,戮力同心,带领12万平安各族儿女,凝心聚力谋发展,携手同心奔小康!(西海都市报)推荐阅读
- 不可思议!中国史上13大精准的童谣预言
- 传说刘伯温的烧饼歌 精准预测了明朝历史
- 盘点三国最神奇的十大精准预言
- 未卜先知 史上极其精准的神奇预言
- 不可思议!中国古代最精准的预言
- 史前古地图竟然精准地画出地球全貌
- 三国时期最神奇的精准预言曝光
- 日军特种战曾照搬游击战 有一定成效却未能翻盘
- 曾国藩“王牌”水师惨败之谜:疲敌计取重大成效
- 神奇!袁天罡曾精准预言武则天有帝王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