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银行业金融科技战略:重概念轻落实,重当前轻长远 | 馨分享

反思银行业金融科技战略:重概念轻落实,重当前轻长远 | 馨分享

追求什么决定了我们看见什么。

——馨金融

前几天,馨金融向大家分享了银行业零售转型中一些潜在的风险,以及从业者们对于过去几年转型经历的反思。

某种程度上,这代表着中国银行业的转型之路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从高举高打到不断聚焦,更加着重长期发展与落地。

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同样来自银行从业者。作者认为,目前,银行内部各个业务条线已经在逐步思考金融科技应用场景,相关业务融合度在逐步提升,但科技应用的边界、规则仍然不够清晰,也还未深入思考业务发展模式的改变。

换言之,眼下的银行业数字往往重概念轻落实,重应用轻基础,重搭建轻管理,重当前轻长远,重销售轻运营,这些都需要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得以解决。

enjoy~

反思银行业金融科技战略:

数字化已经成为国内银行业发展的共识,金融科技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

总的来看,银行关于金融科技战略的描述从初期的信息化、智能化、移动化等比较抽象的概念逐渐细化到科技与业务融合、渠道升级改造和本行传统优势及整体战略相结合等较为具体的方面,表明我国银行已经真正开始拥抱金融科技。

未来,我们需要跳出当期经济效益的短期思维,着重考虑技术在远端的社会影响。

1

国内外金融科技战略对比

从各家银行金融科技战略表述来看,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走在前列。2016年4家银行就已提出了较为详细的金融科技发展战略。近3年金融科技战略内容一脉相承,逐步深入,体现了较好的战略连贯性。

2018年开始,各家银行积极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目前,已成立的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数量已达到10家,其中3家为大型商业银行,6家为股份制商业银行,1家为城商行。股权结构方面,除兴业数金为外部合资型,其余全部为母行全资持有型。

与国际银行相比,国际银行的金融科技战略定位更加准确,其描述方式对科技属性的把握更加到位。而国际银行参与的金融科技实践更是无处不在。

基于战略上的重视,各家银行对金融科技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

从公开数据来看,国有大行中,建设银行科技支出占营收收入比例最高,以“零售银行”著称的招商银行则是金融科技投入最多的股份制银行,2018年科技支出占营业收入比例接近2.8%,也是我国银行业科技支出占营业收入比例最高的银行之一,而另一“零售银行”——平安银行虽然从科技支出绝对金额及占营收比例来看都不算突出,但其背靠平安集团,能够获得平安集团的技术支持,因此综合来看,平安银行科技投入金额也相当可观。

此外,作为国内首批互联网银行之一,微众银行由于特殊的商业模式对数字化和科技要求高,其科技支出占营业收入比例远远高于传统的商业银行。

尽管我国银行业近年来持续加大科技投入,但和国际领先的商业银行比较来看,我国银行业科技投入仍远远不足。

国外银行科技支出占营业收入比例普遍在10%及以上,并且每年都保持了一定比例的增长。摩根大通、富国银行、花旗银行每年科技投入都在数十亿美元以上。同时,各个条线的金融科技应用目标和场景颇为明确,科技的着力点恰当。

2

国内银行业金融科技战略的误区

各行虽然都在积极推进金融科技战略,但认识和执行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重概念轻落实

从2013年余额宝兴起开始,金融科技中的一些概念此起彼伏。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开放银行、平台银行、智慧银行以及“赋能”、生态化等比比皆是。但每一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不清晰。如科技赋能、金融生态等,没有一家机构拿出合理的标准和实施路径。内部经营上存在追逐热点和概念的嫌疑,行动上并未跟进。

金融科技应当是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重点应当回归到金融创新上。特别在金融科技发展的初期,多数银行简单将流程和业务线上化与金融科技画上等号。后续还倾向于建设无人网点、5G网点、智慧网点等。

目前,银行内部各个业务条线已经在逐步思考金融科技应用场景,相关业务融合度在逐步提升,但科技应用的边界、规则仍然不够清晰,也还未深入思考业务发展模式的改变。

伴随而来的问题就是,银行的创新往往就是技术用到了现有业务中,而淘宝、Facebook等机构的创新却是在颠覆现有业务模式或金融运行规则。

二是重应用轻基础

客观上,我国金融科技的应用确实在全球较为领先,但我们采用的基础算法、系统架构均来自国外。即使一些大型银行开发的新系统,架构设计主要还是10年前IBM等机构的技术。我们的金融机构并不掌握底层技术,如人脸识别等主要依赖与云从、旷视等科技公司合作。我们大部分是在做科技管理,而不是在做科技开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