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店】大清盐商为何在租界吃瘪,

_原题为 大清盐商为何在租界吃瘪
1.公共租界里的大清官盐店
1865年秋天 , 江北盐商施玉涛来到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 , 声明他已经获得了大清松太盐局发出的盐引 , 允许他在公共租界开设官盐店 。 他表示愿意每个月向工部局缴纳六十大洋税金 , 但要求工部局允许他带领手下缉捕租界内的私盐贩子 。 工部局拒绝了这个要求 , 但还是允许他的官盐店开起来了 , 前提是他为这些官盐店的营业执照支付二十五万枚铜钱(咸同年间 , 一两白银可以兑换两千枚以上铜钱) 。
于是 , 历史上第一次可能也是最后一次 , 四间大清官盐店在上海公共租界开张了 。 接下来的故事 , 倒与柳宗元的黔之驴有几分像 。 起初 , 租界里的华人因为摸不清状况 , 大清子民的惯性驱使不少人转向官盐店购买 , 私盐贩子的活动也收敛了 。 官盐店趁热打铁 , 由一帮伙计领着一个洋人假冒的巡捕 , 强迫华商开办的妓院每月购买五到十五斤食盐 。 这个假巡捕果然蒙住了华商 , 让他们误以为这是工部局的意思 , 不得不买下这些高价食盐 。
到了这年冬天 , 官盐店的伙计在虹口看到有人贩卖私盐 , 双方大打出手 。 在大清管辖的地界 , 盐商是可以动用私人武力抓捕私盐贩子的 。 但是在租界 , 双方都被抓到了巡捕房 , 然后转到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 , 最后不了了之 。 官盐店假冒巡捕要求商家强买官盐的事 , 也捅出了篓子:丁日昌道台不久前刚发了布告 , 禁止上海的官盐店强迫百姓购买 , 因此这帮强卖食盐的要吃官司了 。
这下子 , 租界里的华人算是看穿了施玉涛这只纸老虎 , 他其实并无任何华洋后台 。 于是私盐贩子再度活跃起来 , 施玉涛的官盐店则生意一落千丈 , 每日生意连五百个铜钱都勉强 , 根本无法弥补捐税、执照和其他开销用度 。 根据工部局总董耆紫薇(William Keswick)和总办约翰斯顿(Alex Johnston)的报告 , 施玉涛和合伙人为了这些官盐店已经投资了三千两银子 , 必然大大亏空 。
读到这里 , 你可能会有几个问题 , 什么是官盐店?大清为什么会有官盐店?官盐店为什么会在租界大败亏输?其时 , 上海租界已经完成了第一次人口普查 , 公共租界与法租界计有人口十五万余 , 其中洋人不过数千 。 清政府在与英法各国的谈判中 , 一直坚守住了一条底线 , 就是绝不允许外商将食盐出口到中国 。 既不买官盐 , 洋人的盐也不准进口 , 租界里的十几万华人和洋人是怎么吃上盐的?
2.百代都行秦政制
【【盐店】大清盐商为何在租界吃瘪,】人离不开食盐 , 但自从人类从狩猎向定居农耕的生活转化后 , 普通人从动物脂肪中获取足够食盐的途径就被切断了 。 与谷物和水这些必需品不一样 , 食盐的产地分布集中 , 而古代普通人难以获得制作食盐的设备和技术 。 对于古代的集权政府而言 , 这种需求弹性极低但产出却容易控制的商品 , 真是老天赐予的绝佳财赋来源 。
不少资料把春秋管仲作为我国盐政的创始人 , 认为他第一个提出了“官山海”制度 , 依据是《管子》里的“唯官山海为可耳”这句话 。 但这已无法可考 , 毕竟《管子》只是战国学者托名管仲的作品 。 食盐的政府控制和专卖制度 , 虽然是标准的秦政 , 却没有在秦国和秦朝实行 。 有确凿记录的创始者 , 是好大喜功的汉武帝 。 汉武帝四处征伐 , 又大造宫室 , 耗尽了国家财政 。 为了增加财政收入 , 他起用桑弘羊和东郭咸阳等人 , 推行盐铁专卖政策 , 将煮盐、冶铁及其贩卖 , 全部收归官府 , 不许私人经营 。 从此以后 , 盐的国家垄断 , 成为历代统治者极为重要的财赋来源 。 在唐代的第五琦-刘晏榷盐法之后 , 各朝从盐的国家垄断中获得的收益更上了一个台阶 , 用《新唐书》的说法 , “天下之赋 , 盐利居半” , 元代和明代文人也屡屡有类似的表述 。 古代文人的话多有夸张 , 但如果我们用相对靠得住的清末资料 , 那么二十世纪初年清朝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盐税收入大概为四千万两 , 与赫德改革后的大清海关关税大致持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