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期」宣城铸钱史略考,

_原题为 宣城铸钱史略考
上官纯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242期
宣城历史悠久 。 公元前223年 , 秦始皇派兵灭亡楚国 , 在江左设置了会稽郡 , 秦末又分会稽郡西部置鄣郡(郡治在今浙江安吉县西北故鄣遗址) 。 汉高祖统一天下后 , 将江左一带封给同宗荆王刘贾 。 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 , 又把偏处天目山一隅的鄣郡迁治于宛陵(今安徽宣城) , 改鄣郡为丹阳郡 , 开启了两汉丹阳郡330年的历史 。 丹阳郡下辖17个县 , 包括今皖南、苏南西部、浙西和赣东北的广大地区 , 从此以后宣城一直为郡、州治所 。
近年来的考古发掘证明 , 宣城一带在历史上是重要的铜矿产地和冶铜基地 , 冶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 汉代丹阳铜甲天下 , 政府在这里设立了全国唯一的铜官 , 监管冶铜业 。 到了唐宋时期 , 宣州更是以梅根监、宛陵监而闻名天下 。 又《地理志》载:“宣州南陵 , 利国山有铜......有梅根、宛陵二监钱官 。 ”当年李白在这一带生活时 , 曾作《秋浦歌》十七首 , 其中第十四首云:“炉火照天地 , 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 , 歌曲动寒川 。 ”生动描绘了这一带的冶铸业 。 可见 , 唐代 , 皖南一带为主要炼铜铸钱之地 。
「时期」宣城铸钱史略考,
文章图片

宣城的铸钱历史 , 应是非常悠久的 。 据《史记?平准书》有关记载“汉兴接秦之弊......于是为秦钱重难用 , 更令民铸钱”“至孝文时 , 荚钱益多 , 轻 , 乃更铸四铢钱 , 其文为‘半两’ , 令民从得自铸钱 , 故吴诸侯也以即山铸钱” 。 孝武帝元狩五年(前118)“有司言三铢钱轻 , 易奸诈 , 乃更请郡国铸五铢钱 。 ”此处所言‘三铢钱’误 , 据《汉书.武帝纪》记载“日者有司以币轻多奸......,故改币以约之 。 ”李奇注曰:“更去半两钱 , 行五铢钱、皮币 , 以检约奸邪 。 ”可见 , 元狩五年是废除四铢半两而改行郡国五铢钱 。 郡国初铸的五铢钱 , 还多多少少地保留着一些半两钱的铸造结构特征 , 如毛边、光背、毛刺等 。 2011年5月宣城市区梅溪公园附近工地出土一罐窖藏五铢钱 , 约10余斤 , 验证了具有毛边、光背、毛刺等铸造结构特征 , 通过上述史料的记载和出土的文物来看 , 我们不难得出结论 , 在当时即以“善铜出丹阳”而名动天下的宣城 , 自秦汉起历代官、私所铸行的钱币 , 一定是蔚为状观的 。 宣城历年来所出土之郡国五铢和隋五铢等秦汉钱中当有不少即为宣城当地所铸 。
据《周礼?考工记》载:“吴粤(越)之金锡 , 此材之美者也 。 ”《汉书?货食志》云:“金有三等 , 黄金为上 , 白金为中(古称银为白金) , 赤金为下 。 ”赤金 , 即丹阳铜 。 《战国策》赞之:“夫吴干之剑 , 肉试则断牛马 , 金试则截盘匜 。 ”每岁铸钱年输数万贯 。
据《史记?吴王濞传》记载 。当时丹阳之地 , 不论产铜和冶炼都是相当发达的 。 铜是铸钱的原料 , 有铜就有钱 。 因此刘濞自诩道:“寡人金钱在天下者 , 往往而有 , 非必取之于吴 , 诸王日夜用之弗能尽 , 有当赐者告寡人 , 寡人且往遗之” 刘濞因占天下金钱财富最多 , 所以他能大量招纳各地逃亡人士与“任侠奸人” , 铸造大量的金钱 , 与朝廷分庭抗礼 , 扩大自己的割据势力 。 后来矛盾越来越突出 , 汉武帝便采纳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 , 削夺王国封地 , 实行盐铁、铸钱专利专卖 , 并公布以白金五铢钱为通用钱币 。 刘濞见势不妙 , 就铤而走险 , 带领楚、赵等七国以“清君侧”的名义 , 发动武装叛乱 , 中途被周亚夫所击败 。 这样 , 除刘濞等死罪难免外 , 封地内百姓也遭株连 。 《汉书?汲黯传》说:“铸钱之事 , 以楚地最甚 。 ”汉武帝一度曾施行“盗铸金钱赦令” , 因赦免者只是少数 , 没有获免者却为大半 , 死者数十万人(《汉书?食货志》) 。 真所谓“金钱富 , 天下祸” 。 仅宣城市区狸桥镇金云村狮子山铜矿 , 伴生金、银等矿藏比重较高 , 在古代那里水路、陆路交通十分便利 , 与南京交界 , 1978年8月我参加抗旱工作队来过此地 , 发现有过开采、冶炼的历史遗迹 , 不知什么时间中断 。 近年来地方政府重视发展经济 , 狮子山铜矿进行了重新设计建设 , 遗址遭到彻底破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