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盾|王小盾:《清平乐》的“乐”应该读“yuè”( 二 )


以上所说“雅乐” , 是在较宽泛的意义上应用“雅”“俗”相对观念的 , 即把进入宫廷并在宫廷音乐机构中被艺术改造过的音乐称作“雅” 。 从这个角度看 , 《新唐书?礼乐志》所说的“雅俗二部”(后来从“俗部”衍出“俗乐调”一名) , 其实是雅乐内部的区分 。 相比之下 , 前一种区分更值得关注 。 比如在《教坊记》中 , 既有部分曲调名注明宫调 , 但也有大量曲调未见宫调——上面列举的《献天花》《和风柳》《美唐风》《巫山女》《度春江》《兰陵王》《小秦王》《花王发》《大明乐》《望远行》《思友人》《唐四姐》等曲 , 便未见宫调标记 。 这可以反证我们的判断——证明《清平乐》的“乐”字 , 的确是音乐身份的标记 。 相同的情况也见于《教坊记》第137曲《倾杯乐》(杜佑《理道要诀》说它是中吕商曲)、第158曲《黄钟乐》(由宫调得名)、第163曲《太平乐》(《唐会要》说它是林钟商曲)、第180曲《大酺乐》(《乐苑》说它是商调曲) 。 这些曲调名中的“乐” , 也应该读为“岳” 。
以上说的是判断“乐”读“岳”的两个办法:(一)是否列入《清平乐》曲类 , 被当时人看作有雅乐属性、律吕属性的“乐曲”;(二)有没有律吕标记或宫调标记——是不是脱离了徒歌 。 学弟伍三土告诉我:其实还有第三个办法 , 即看曲调名的结构 。 凡是去掉“乐”字仍然通顺的 , 或者典籍里有把“乐”字改称“曲”“歌”等例子的 , “乐”便读为“岳” 。 比如《清平乐》有关联调名《清平曲》 , 《倾杯乐》可简称为《倾杯》《古倾杯》 , 《大酺乐》也可以简称为《大酺》 , 《齐天乐》别名《圣寿齐天歌》 , 《英雄乐》另有全称《英雄乐曲》 , 等等——这些曲调名中的“乐”字 , 便应该读“岳” , 而不能解释为“快乐” 。 如此看来 , 《教坊记》第211曲《镇西乐》、第212曲《金殿乐》 , 也应该理解为“镇西之乐”和“金殿之乐” , 读“乐”为“岳” 。 其理由是:第一 , 《教坊记》有小曲《镇西子》(第242曲) , 说明与之相对的《镇西乐》配器乐 , 是真正的乐曲 。 《金殿乐》也是这样:在《高丽史?乐志》所列“唐乐”小曲中 , 有一支注“慢”字的《金殿乐》 , 说明《金殿乐》包含急曲、慢曲 , 具有大曲身份 。 第二 , 《镇西乐》符合刚才说的结构标准 。 《乐府诗集?横吹曲辞》载有南朝陈暄所作《洛阳道》 , 其中有句云“《镇西》歌艳曲 , 临淄逢丽神” , 说明唐前已有《镇西》之曲 。 另外 , 在《乐府诗集?近代曲辞》(这是唐代曲子辞的专卷)中载有两首《镇西》 , 说明《镇西》也是唐代的流行歌曲 。 还有 , 宋代词集中有《镇西》《小镇西》《小镇西犯》等词牌 , 说明《镇西》之曲流传到宋代 , 变成了词调 。

经过以上考证 , 我几乎能够确定:《教坊记》中所有以“乐”为名的曲调 , 其“乐”字都读“岳” 。 也就是说 , 教坊诸曲名称中的“乐”字是“乐曲”的标记 。 这是可以理解的 , 如前文所说 , “乐”这个词有伦理意义 , 古代人不会轻易使用它 。 那么 , 有没有“乐”字读“洛”的曲调名呢?也有 , 这就是两读 。 比如以下一首诗:
【王小盾|王小盾:《清平乐》的“乐”应该读“yuè”】颜真卿《水堂送诸文士戏赠潘丞联句》:“居人未可散 , 上客须留著 。 莫唱阿亸回 , 应云夜半乐(真卿奉潘丞) 。 ”
颜真卿和潘述、陆羽、权器、皎然、李崿等人一起做文字游戏 , 写同韵诗 , 颜真卿写下这一首 。 诗中提到著名笛曲《阿亸回》和《教坊记》第16曲《夜半乐》 , 但把《夜半乐》的调名本意改掉了——把“夜半举兵之乐”的原义改成“夜半很快乐” 。 可见《夜半乐》之“乐”字可以有两读:严肃的时候读“岳” , 不必严肃的时候读“洛” 。
以上这种例子 , 其实不稀见 。 有的时候 , 诗人们会故意使用双关手法 , 造成“岳”“洛”二音的混淆 。 例如以下两首歌咏《倾杯乐》的唐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