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轮台:生态搬迁“搬”出好日子

走进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城南14公里处的新草湖乡阿克提砍村 , 这个在2002年前还是一片戈壁荒漠的地方 , 如今已经变成了一个生态移民新村 。
村民文化活动广场前 , 一排整齐有序的门面房格外吸引眼球:邮政所、商店、餐厅、修理铺……群众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在这里一应俱全 。 今年56岁的巴哈尔古丽·沙布尔在这里经营一家商店 。
巴哈尔古丽·沙布尔的商店门口 , 女儿萨妮耶·阿不力米提正在帮妈妈往冰柜补货 。 女儿懂事孝顺 , 学习非常努力 , 考上了中国石油大学 , 这是最让巴哈尔古丽·沙布尔骄傲和欣慰的事 。
在她的记忆里 , 以前世代居住的老草湖 , 没有柏油路 , 交通闭塞 , 距离县城有100公里 。 想要去一次县城 , 需要赶马车走两天 , 坐拖拉机也要走一天 。 村里很多孩子初中毕业都没有出过乡 , 甚至有人一辈子都没有出过乡 , 在那样的氛围中 , 想要学有所成是很难的 。
蜿蜒1321公里的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 。 长期以来 , 塔里木河中游地区分布着的长100公里、总面积147万亩的天然胡杨林和灌木林带 , 是维护绿洲生态和生产安全的屏障 。 20世纪 , 由于上中游用水增加 , 塔里木河下游360多公里河道曾彻底断流 , 造成下游两岸的胡杨林大片死亡 , 隔开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的绿色屏障几乎被毁 , 两大沙漠显现“握手”之势 。
为了阻止两大沙漠合拢 , 让塔里木河沿岸再现绿色长廊 , 自2002年开始 , 地处塔里木河中游的轮台县启动实施塔里木河治理移民搬迁工程 。 老草湖乡曾是中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 , 年蒸发量是降雨量的30多倍 。 这里的胡杨林面积急剧衰减 , 最严重的地方减少了约60% 。 老草湖从位于塔里木河沿岸的原始胡杨林区整乡搬离 , 退出的1万多亩耕地全部种植生态林 。
说起当年的事 , 阿孜古丽至今仍记得 , 大家刚从草湖乡整体搬离的时候 , 对故土恋恋不舍 , 对未来生活疑虑重重 , 那种“愤愤不平”现在想来“很可笑” 。
阿孜古丽说:“2002年11月 , 我抱着一只小羊羔离开了老草湖 , 心里非常悲伤 , 两眼泪流不止 , 在小羊羔经常吃草的地方静坐了半个多小时才默默离去 。 当时觉得只有这里才最好 , 去哪里都不会有这里好 。 ”
【|新疆轮台:生态搬迁“搬”出好日子】搬到新的地方后 , 至少半年的时间 , 阿孜古丽都没有笑过 。 随着移民新村的建设越来越好 , 移民政策的落实越来越到位 , 新草湖乡越来越成规模 , 她的心情慢慢好了起来 。 阿孜古丽说:“来到新草湖后 , 大家种地、养羊、养鸡、买农机具、买家电等 , 政府都给发补贴;孩子从小学到高中费用全免;老人干不了活 , 政府给发养老金;看病人人都有医疗保险……这样的好日子比老家不知好了多少倍 , 这里才是最好的 。 ”
时光过去了近20年 , 如今的老草湖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 处处湖泊、湿地、河沟交织 , 有“大漠英雄树”之称的胡杨与生性坚韧的红柳遍布塔里木河两岸 , 白鹭、黄鸭、黑鹳、黄羊等野生动物在树林、湖泊间出没 , 呈现出一幅“落霞与孤鹜齐飞 ,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美生态画卷 , 生态屏障作用日益凸显 。
村民买合木提·麻木提在老草湖生活了27年 , 目睹了家乡艰难的生活 。 他记忆里为数不多的开心时光是和小伙伴们挤在一起看电视的那3个小时 。 “那个时候 , 每晚8点开始供电 , 我们都挤在有电视的邻居家中 , 到11点停电了 , 大家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 现在多好呀 。 我们是生态搬迁的真正受益者 , 看一看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 以前想都不敢想 。 ”买合木提·麻木提说起易地搬迁后的生活 , 脸上满是自豪和感激 , 竖起了大拇指 。
买合木提·麻木提把家里的20亩土地全部流转出去 , 自己做了专职村干部 , 妻子在村里开了一家超市 , 全家一年的纯收入达15万元 。 去年 , 买合木提·麻木提家买了越野车 , 修了新房子 , 生活越过越红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