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合同上按手印有什么用?

_原题为 合同上按手印有什么用?
■ 刘云生
古人订立重要合同 , 卖房卖地 , 包括法律允许的特定的买卖 , 买受人都会依照习惯要求出卖人一方的成年家属全部打指模 , 防范其未来以共有权人或近亲属不知情、不同意为由主张合同无效 。
《民法典》第490条和第493条有个规定 , 在合同上按指印 , 和签字、盖章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
这是一个新规定 , 也是一大立法亮点 。 既是对司法实践证据认定规则的立法认可 , 更是对古老民间习惯的立法认同 。
按照《合同法》第32条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 , 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盖章时合同成立 。 也就是说 , 书面合同只需当事人签字或盖章后即告成立 。 但针对民间古老的习惯法传统和迫切的现实需求 , 最高人民法院在《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五条规定 , 订立合同 , 应当签字或盖章 , 如果用摁手印的方式替代签字、盖章 , 法院应当认定其具有与签字或者盖章同等的法律效力 。
为什么要认可在合同上按手印的法律效力?因为古代百姓文化水平不高甚至不会签字 , 也没有什么私章 , 手印就是最好的身份证明 。
这是按手印流行的一个原因 。 但更重要的是 , 在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中 , 很多事情要郑重其事 , 除了签字、盖章 , 很多场合都要求当事人按上手印 。 比如今天的房地产交易中 , 在自己名字、交易金额、违约金约定等核心条款中 , 都要求当事人按手印;至于男女双方自我约定的婚姻条款 , 家庭的分家析产合同 , 更需要当事人签字、按手印 。
这样看起来很琐屑 , 过于谨慎 , 但却避免了可能的风险和成本 。 房价暴涨期间 , 老公以自己名义卖掉房子 , 不到半年 , 房价蹭蹭上涨 , 老公老婆一嘀咕 , 于是 , 当妻子的出面了 , 状告丈夫无权处分 , 自己没同意 , 丈夫就单方面处分了夫妻共有的财产 。 为什么会有自己的身份证复印件和签名?对不起 , 是老公盗用身份证 , 代签姓名 , 不算数 , 不能产生法律效力 。
房改以来 , 特别是房屋私有化、市场化以来 , 这样的官司越来越多 。 如此一来 , 无论是真的不知情 , 抑或是纯粹的道德投机 , 对买受人、对法院 , 甚至对房地产中介 , 都是一种潜在的危险或负担 , 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爆雷 。 拖死购房人 , 累死法官 , 还牵连上中介人 。
所以 , 无论是买受人 , 抑或是房地产中介 , 都开始回归习惯法传统 , 签押署名盖章后 , 还得在核心条款、自己姓名下面按上手印 。
合同上按手印有什么用?从宏观层面考察 , 按手印的法律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功能 , 确证身份 , 以防假冒 。 激光扫描时代 , 签字、印章、指模造假都太容易 。 但在古代 , 签字、印章造假较容易 , 但指模造假难度就太大 。 所以 , 根据宋代法律和司法解释 , 合同都有法定的格式和要求 , 一旦出现假冒隐蔽欺瞒等情节 , 所有人都得承担法律责任 , 而指印就是最重要的身份依据 。 所以 , 即便没文化 , 可以不签字 , 但必须打模 。
宋代经济发达 , 各类造假事件层出不穷 , 出现了大量的白日鬼、钻铁虫、飞天蜈蚣 , 让当事人防不胜防 , 地方官也无可奈何 。 《宋史·元绛传》中记载了一个案例 , 一个寡妇属于中产阶级 , 家里广有良田 , 一个姓龙的无赖子弟就诱骗寡妇的儿子赌博还放水债 , 要求用他家的良田抵押 。 一夜下来 , 寡妇家的良田十去七八 。 寡妇气急了 , 报官求告 。 哪知道 , 无赖子弟不仅拿出了他儿子按手印的合同 , 合同上居然也有寡妇的签字 , 还有寡妇的手印!所以 , 从县里打到府里州里 , 手印是真的 , 寡妇只能一直输 。 后来元绛来了 , 寡妇又敲响了登闻鼓 , 击鼓喊冤 。 元绛拿着这合同 , 左看右看 , 终于发现了问题;事出反常必有妖 , 这合同是先打了指模 , 再写的文字 。 换句话说 , 是无赖子弟把寡妇以前签署合同的手印切下来 , 粘附在伪造的合同上 。 喊来无赖子弟一问:为什么先打模 , 后写合同?无赖子弟当场认罪伏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