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条约|奇约录 | 不割让照会:大清帝国灭亡前的纸面战争( 二 )
咸丰之后 , 历代朝廷将这些中外条约汇编成《筹办夷务始末》、《各国立约始末记》等官修档案 , 多少峥嵘岁月 , 就浓缩在这些林林总总的条约之中 。 诚然 , 条约里当然有割地赔款 , 有丧权辱国 , 但同时也有妥协坚守 , 有纵横捭阖 , 其领域扩散至交通、民政、司法、矿产等方方面面 。 其中更有一些条约保留了一段段别开生面的支线历史 , 使得后人在清末的刀光剑影之中 , 寻觅到一丝丝别样的滋味 。
文章图片
林则徐禁烟
海南岛不割让照会
【南京条约|奇约录 | 不割让照会:大清帝国灭亡前的纸面战争】清末条约大多逃不开“割地赔款”四字 , 然而有些条约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明令“不割让” 。 如果国家主权本身的排他性毋庸质疑 , 那又何必多此一举地专门签订“不割让”条约?如果国际关系本身的弱肉强食无法改变 , 那列强又何需与弱清签订“不割让”条约?故事还要从这些“不割让”条约本身说起 。
清帝国的第一份“不割让”条约签订于光绪廿三年(1897年) , 是与法国《海南岛不割让照会》 。 其主要内容为清政府“永不将海南岛让予任何他国 , 不论久暂” 。 当时总理衙门的声明如下:
“中国国家有自主之权 , 何能让予他国?所称该地暂租外国一节 , 亦实无此事 。 ”
此段口吻堪称义正辞严 , 但细品 “所称该地暂租外国一节”一句却能看出是应答之语 。 谁“所称”呢?正是时任法国驻华公使的施阿兰——事实上 , 海南岛不割让的要求不是清政府为保护领土主权而提出的声明 , 而是法国提出的要求 , 而“永不将海南岛让予任何他国”正是总理衙门的应答辞令 。
所谓“照会” , 指的是不同国家外长、外长与大使、大使之间甚至国家元首之间的通信 , 一般用于处理国家间的重要事务 。 照会涉及国家关系 , 自然需要谨慎对待 , 尤其当时清帝国疲弱已久 , 而法国则是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大海军强国 。 在这种强弱悬殊的情况之下 , 为什么法国要与清朝签订一个“不割让”照会呢?
不是殖民者的良心发现 , 也不是清帝国的曲意逢迎 。 就在《海南岛不割让照会》签订的两年前 , 清日甲午战争硝烟初平 , 清帝国割让了台湾岛 。 日本作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强国 , 其基地便是日本本土 , 自东北向西南的侵略路上最重要的战略要地便是台湾岛 , 尤其是高雄、基隆等海港 , 更是日本海军扩张的优良基地 。 而从另一个视角出发 , 法国的殖民地主要位于“印度支那” , 海南岛位于南中国海北部并西临北部湾 , 又兼有榆林等港口 , 其之于法国的战略地位并不亚于台湾岛之于日本 。 只是 , 法国人低估了清政府的决心 。
事实上 , 法国人垂涎海南岛已久 , 但在割让台湾岛引发朝野反弹的非常时期 , 清政府保护海南岛的决心与甲午战争之前也不可同日而语 。 同时 , 在当时的政治地缘下海南岛为清朝南部海疆海防之枢纽 , 一旦海南岛被割让 , 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腹地将无险可守 , 故清政府在面对法国咄咄逼人的态势下依然作出了“保琼扩榆”的决定 。 “琼”指的是海南岛 , “榆”指的是榆林港 , 而法国显然也没有真正动武的决心 。
虽然清帝国的王牌北洋水师于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 , 但清朝的海军总体实力依然优于日本 , 南洋水师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的镇海保卫战中还曾击败过法国海军 , 其战斗力不容小觑 。 不过 , 法国同意这一照会也并非没有好处:清政府宣布“不割让”海南岛给任何一国 , 也意味着法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有了一个天然的海上屏障 , 虽进取不足但自保有余 , 得失之间亦有其平衡 。 最为关键的是 , 法国通过这一“不割让”条约摒除了其他列强势力浸透的可能性 , 变相将海南岛划分为其势力范围 。
推荐阅读
- 没有一只鸭子能逃出南京,这次来看谢霆锋的烹饪手段
- 《百姓的味道》用“功夫”解锁南京美食 带谢霆锋体验秦淮船宴
- 南京电视台少儿春晚小演员招募!
- 艺术教育|华纳视界大型少人真人秀栏目《花样童年》在南京启动
- 南京电视台|龙洋:被誉为董卿接班人,3年进央视5年登上春晚,她究竟什么来头
- 南京零距离|接地气的“孟爷爷”——孟非
- 正午阳光|江苏卫视《乔家的儿女》今晚开播 地道的南京味儿等你细品
- 南京演唱会|伍嘉成南京演唱会信息一览
- 南京大学|邓小平肯定的这篇文章曾引发全国大讨论,张国立讲述|红色印记第81集
- 山河锦绣|《我爱我的家乡》南京站节目录制通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