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中的女性政治斗争

_原题为 《三国演义》中的女性政治斗争
作者: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段春旭
《三国演义》中的主要掌权者都是男性 , 但并不等于说在政治角逐中 , 女性就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 某些时候 , 女性也拥有政治话语权 , 甚至起到了关键作用 。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中的女性政治斗争
文章图片

书中最先写到的处于政治斗争旋涡中的女性 , 是董太后与何皇后 。 在两人身后 , 都有着各自势力的支持 。 董太后的娘家虽有兄弟董重 , 却没有身居高位 , 尤其是没有军事大权 。 相比之下 , 何皇后的后台更硬些 。 她的哥哥何进是大将军 , 位高权重 。 何皇后因生下皇子刘辩而被立为皇后 , 而后汉灵帝宠幸的妃子王美人生下皇子刘协 。 王美人死后 , 刘协被董太后收养 。 董太后希望刘协继承皇位 , 遂劝说汉灵帝立刘协为太子 。 汉灵帝对董太后是很尊重的 , 加上他自己也喜欢刘协 , 因此也同意这样的安排 。
按理说 , 封建时代 , 在婆媳之间 , 婆婆是拥有绝对话语权的 , 但这并不适用于皇宫内院 。 婆媳之间 , 开始了一场生死攸关的大斗法 。 一开始 , 胜利的天平是倾向于婆婆这边的 。 汉灵帝为了立刘协为太子 , 听从宦官蹇硕的建议 , 欲除掉何进 , 为刘协的上位清除障碍 。 然而计划还未实施 , 汉灵帝就驾崩了 。 董太后失去了一个最重要的倚靠 。 但这并不等于说 , 胜利就属于何皇后这一方 。
支持董太后的还有一种重要势力——以蹇硕为首的宦官群体 。 他们决定先“秘不发丧” , 好假传圣旨让何进入宫 , 待除掉他以后 , 再立刘协为帝 。 但这样的打算 , 被消息灵通人士告诉了何进 。 在曹操、袁绍的帮助下 , 何进一方带领五千精兵入宫 , 直达汉灵帝灵柩前 。 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刘辩为帝 , 达到“先正君位 , 然后图贼”的目标 。
按照曹操等人出的主意 , 皇帝立好了 , 蹇硕也被杀了 , 接下来就要除掉支持董太后一方的宦官群体 。 然而 , 何后这时的一个举动 , 打乱了他们的布署 。 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 , 向何后奴颜婢膝地求饶 。 一向果决狠毒的何后对这种低声下气非常满意 , 不但答应饶过宦官们的性命 , 还用“做人要感恩”的人生信条劝说何进 。 显然 , 身处严酷政治斗争环境中的何后缺乏洞察力 , 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 。
此时的何进 , 也和妹妹一样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 他没有听从袁绍等人“若不斩草除根 , 必为丧身之本”的劝告 , 既没有杀掉张让等人 , 也没有将他们关起来 , 而是任其活动 。 当何后等人以为天下大势已定 , 开始论功封官时 , 张让等人与董太后密谋 , 要重新夺回朝庭的控制权 。 张让向她提出了四项建议:一是垂帘听政;二是封刘协为王;三是加封国舅董重为大官 , 以掌握军权;四是重用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 。 急于争权的董太后 , 迫不急待地施行了这些策略 。
这显然严重威胁到了何后一派 。 然而 , 董太后在名义上毕竟是何后的婆婆 。 在朝堂之上 , 何后也不好与她发生正面冲突 。 于是 , 何后设下宴席 , 请董太后赴宴 。 席间 , 何后以劝酒的名义 , 讲了一堆冠冕堂皇的大道理 。 大意是说 , 大家都是妇道人家 , 不宜参与朝堂之事 。 她还举了吕后的例子 , 说明妇人干政是没有好下场的 。 显然 , 是以吕后类比董太后 。
董太后一听 , 勃然大怒 。 她本来就对何后的不知感恩极其不满 , 这时听到她来教训自己 , 更是怒火中烧 。 于是大骂何后 , 更是威胁要让骠骑将军董重“断汝兄首” 。 董太后显然没有意识到 , 官职的加封并不等同于权力的掌握 。 董重虽被封为骠骑将军 , 但实际上还是一个虚衔 , 想让他在短短几天之内掌握兵权显然是天方夜谭 。 此外 , 董太后自恃身份 , 缺乏警惕心 , 完全没料到受到严重威胁的何后会连夜召何进入宫商量对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