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血战到底 | 回到1945 感受雪峰山下的“胜利之光”

_原题为 血战到底 | 回到1945 感受雪峰山下的“胜利之光”
编者按:“若道中华国果亡 , 除非湖南人尽死” , 一百多年前湖南人杨度说这话时 , 并不知道几十年后抗日战争中湖南、湖南人付出了怎样的牺牲 , 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五周年 , 红网时刻精选此前原创报道《最后的胜利》 , 推出《血战到底》系列 , 带您探访长沙、常德、衡阳、湘西的抗日会战遗址 , 听亲历者讲述那段血战到底的悲壮历史 。
芷江|血战到底 | 回到1945 感受雪峰山下的“胜利之光”
文章图片

1945年8月21日 , 可以算作抗日战争的最后一幕 。 当日 , 百万侵华日军代表、日军总参谋副长今井武夫一行 , 由南京乘飞机到芷江乞降 , 宣告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美梦的彻底破产 。
这个湘西大山中的小县城 , 四个月前日军曾拼命想来 , 被中国军队击溃 , 没想到却在投降之时完成这个心愿 。 可以说芷江 , 见证了抗战的“最后一战”与“最后一幕” 。
湘西会战也称雪峰山战役 , 是中国抗战“十大战役”中夺取全胜的最后一战 。 湘西会战中日总兵力达28万人 , 战线涉及18县市400余公里 。 这场战役是日本对中国大陆发起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行动 , 揭开了中国抗日正面战场大反攻的序幕 。
让我们回到1945 , 感受雪峰山下的胜利之光 。
芷江|血战到底 | 回到1945 感受雪峰山下的“胜利之光”
文章图片

重访抗战受降地芷江 感受胜利之光
芷江 , 湖南省西部偏远山区的一个侗族小城 , 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边缘 , 武陵山南麓 , 雪峰山西脉 。
1945年8月21日 , 百万侵华日军代表、日军总参谋副长今井武夫一行 , 由南京乘飞机到芷江乞降 , 宣告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美梦的彻底破产 , 中华民族百年耻辱得到洗雪 , 芷江因此成为驰誉中外的抗战胜利受降历史名城 。
2015年 , 红网“最后的胜利”报道团采访人员曾抵达芷江 , 走访了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芷江机场旧址等地 。
芷江|血战到底 | 回到1945 感受雪峰山下的“胜利之光”
文章图片

红网采访人员在芷江纪念坊前合影 。
走进芷江县城东郊七里桥的受降纪念馆 ,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宏伟雄壮的“受降纪念坊” 。 三连体的拱门、四个出戟的柱子 , 整体造型像一个“血”字 , 这座纪念坊 , 被看作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战胜入侵之敌 , 洗雪百年耻辱的标志性建筑 。
碑文写明 , 纪念坊始建于1946年 , 1966年遭损毁 , 1983年批准复修 , 但因历史资料缺失 , 未能准确再现原貌 , 2010年改建成现在的纪念坊 。
纪念坊西行百余米 , 一栋黑色鱼鳞板结构的美式营房 , 在夏日的照耀下更显得严肃庄重 。 这里 , 就是当年受降典礼的会场 。
“就是在这里 , 投降过程中 , 日方代表桥岛芳雄不断擦汗 , 非常恐慌 , 他们在中华大地横行了50年 , 终于在芷江俯首投降 。 ”2015年 , 芷江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馆长吴建宏告诉红网采访人员 。
吴建宏认为 , 近年来有关“受降地”的争论 , 只会使芷江的历史地位和价值更加凸显 。 “可以说 , 芷江是军事上的受降地 , 南京是政治上的受降地 。 ”
抗战时期的芷江机场 , 位于芷江县城东郊一公里处 , 曾是盟军在远东的第二大空军基地 。 从1938年冬到1945年10月 , 中国、美国、苏联等多支空军部队驻扎于此 。 当年每天都有数架飞机在这里起飞降落 , 景象蔚为壮观 , 最多时飞机甚至达400多架 。
如今 , 这里已是一片荒芜之地 , 除了一架支离破碎的飞机模型摆在那里外 , 已空旷得让人无法想起那段光荣的抗战岁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