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旅行人■单反相机光圈、速度、感光度的调整“级别”如何“认定”和选择?
单反相机完成拍摄时 , 光圈、速度和感光度的选择是保证一次拍摄准确曝光或满意曝光的三大“基石” , 三者之间此消彼长相互配合 , 实现“底片”上的曝光需求 。除了使用完全的“傻瓜式”模式拍摄外 , 每种拍摄模式之下都有单独对光圈、速度和感光度调整的可能和空间 , 可以在光圈、速度和感光度的最大与最小之间进行一系列、不同的调整 , 就是平常所说的加大光圈、减小光圈或提升速度、降低速度或降低感光度、提升感光度等等一系列指令 。
我们可以对三项指标中的一项、两项甚至三项进行调整 , 也可以只针对其中的一项进行调整 , 调整的目的 , 就是实现正确的、合适的、满意的曝光 。第一、 调整的级别分类早期的光圈大小分级是比较简单和粗略的 , 一般是按2.8、4、5.6、8、11、16、22的顺序排列 , 不同的相机范围不尽相同(以下的速度和感光度范围类似) , 从左向右相邻之间的实际光圈大小是2:1的关系 。 比如4的光圈与5.6比较 , 4的光圈就是5.6的两倍 , 而5.6的光圈就是4的一半 , 以此类推 。
速度的分级排列是1、1/2、1/4、1/8、1/15、1/30、1/60、1/125、1/250、1/500、和1/1000秒 , 从左向右相邻之间的两种曝光时间也是2:1的关系 。
感光度的分级排列是50、100、200、400、800、1600、3200等等 , 从左向右相邻之间的两种感光度 , 左面的比右面的画质“高”一倍 , 但是就“感光能力”而言 , 却却是后面的比前面的“强”一倍 。
但是 , 现在单反相机的精细程度和细化能力大为提升和增强 , 一般都是在原来的两个分级之间 , “插入”了两个区分点 , 以适应更为精细的调整需求 。比如 , 就光圈而言 , 在原有的2.8到4之间 , 插入了3.2和3.5两个“节点” , 实际上就是将原来2.8到4之间的“1”个档距等分成了三个区间 , 向右调整一次可以增加1/3 , 实现1/3+1/3+1/3=1的效果 。
【逆旅行人■单反相机光圈、速度、感光度的调整“级别”如何“认定”和选择?】这样的分级说法 , 与原先的“加大一档光圈”或“减小一档光圈”似乎出现了冲突 , 出现了到底是“一级”还是“一档”的纷争 。 为了解决这一冲突 , 统一表述为“加大1/3光圈”或“减小1/3光圈”的说法就足够应对了 。
就曝光速度而言 , 在原有的1/4与1/8之间 , 插入了1/5和1/6两个节点 , 在原有的1/60与1/125之间 , 插入了1/80和1/100两个节点 , 等等 。 虽然在数值上不一定是“三等分”的标注 , 但是实现1/3+1/3+1/3=1的目标是完全相同的 。
对于感光度ISO的分级方法与光圈和速度完全类似 。
第二、 调整的实施跨度如果我们将原来“一档”形容为“大水漫灌”的话 , 那么现在1/3档分级就理应叫做“小步快跑” 。
是选择大水漫灌还是小步快跑 , 一般的使用体会当然是小步快跑更好一些 , 这样能留出更多的调整空间和比较机会 , 让最后的曝光更加精准或符合个性 。
对于“大水漫灌”与“小步快跑”设置如何实现呢?办法就是进入相机的主菜单 , 找到“曝光等级增量”和 “ISO感光度设置增量”两个子菜单 , 分别放弃“1”而选择“1/3”即可 。第三、 调整的最终确认实际拍摄过程中的级别调整 , 到底是先小后大还是 “一步到位”呢 , 虽然没有具体教条的说法 , 但是还应以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的原则为佳 , 只要条件许可 , 都可以选择不同跨度和级别 , 试拍几张 , 进行充分的比较和斟酌再行选择 , 等到经验老道到一定程度时 , 可以做到“一步到位” 。
推荐阅读
- 邓奉是谁?秀丽江山之长歌行人物邓奉个人简介
- 阴兴是谁?秀丽江山之长歌行人物阴兴个人简介
- 揭秘红楼梦中的妙玉 身为修行人却有一颗红尘心
- 邓晨是谁?秀丽江山之长歌行人物邓晨个人简介
- 库鲁病与食人族 在数十万年前竟然流行人吃人?
- 清初皇室盛行人殉制 直到康熙才废止
- 明朝朱元璋反腐存在漏洞 以法治之名行人治之实
- 清朝初年皇室盛行人殉制被康熙皇帝制止
- 乾隆时期曾现史上最热三伏天 道路行人多有毙者
- 朱元璋反腐漏洞以法治之名行人治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