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鉴赏|“露从今夜白”,古代绘画里的白露时节( 二 )


葡萄|鉴赏|“露从今夜白”,古代绘画里的白露时节
文章图片

莫高窟第209窟 葡萄石榴纹藻井 初唐
葡萄串、葡萄叶随缠枝波状弯弧分布 , 葡萄串一种为写实形 , 一种为花形 , 与葡萄叶相间绘饰 。 色彩有青、绿、红、赭、白 , 对比鲜明 , 清爽悦目 。
在这样葡萄纹饰前 , 不难嗅到清新的田园气息 。 “西园晚霁浮嫩凉 , 开尊漫摘葡萄尝 。 满架高撑紫络索 , 一枝斜亸金琅珰……” , 唐人的诗句中将葡萄比作金铃铎 , 大概葡萄那时仍是引种不甚广泛的名贵水果吧 。 唐代壁画中的葡萄纹也显出一种繁复华丽之美 。
葡萄|鉴赏|“露从今夜白”,古代绘画里的白露时节
文章图片

莫高窟第322窟 葡萄石榴纹藻井 初唐
古代绘画中的白露秋景
近日 , 北京故宫博物院正在举行苏东坡大展 , 其中展出的《赤壁图》以绘画的方式再现了苏轼《赤壁赋》中 , “ 壬戌之秋 , 七月既望 ,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清风徐来 , 水波不兴 。 举酒属客 , 诵明月之诗 , 歌窈窕之章 。 少焉 , 月出于东山之上 , 徘徊于斗牛之间 。 白露横江 , 水光接天 。 纵一苇之所如 , 凌万顷之茫然 。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羽化而登仙 。 ”的描述 。
葡萄|鉴赏|“露从今夜白”,古代绘画里的白露时节
文章图片

宋人《赤壁图》故宫博物馆藏
据记载 , 元丰五年(1082) , 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 , 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 , 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 , 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 而七月十六正是白露节气前后 , 故明代仇英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的《赤壁图》画得也皆是“白露横江、断岸千尺”的秋景 。 其中上海博物馆一图 , 用笔峻健方硬 , 应是他得到周臣指授 , 力学李唐等南宋院画的盛年时作品 。 辽宁省博物馆一图 , 与仇英在项元汴家《临宋人六景》画风相近 , 应是他较晚之作 。
葡萄|鉴赏|“露从今夜白”,古代绘画里的白露时节
文章图片

仇英 《赤壁图》辽宁省博物馆
此外 , 明代不少绘画作品也表达了白露时节的气候 , 如南京市博物总馆藏的明代宫廷画家林良《月下芦雀图》 , 便写深秋月夜苇塘一角 , 夜色苍茫 , 万籁俱寂 , 一轮明月半隐于云间 。 水边数枝芦苇错落斜出 , 一对鹡鸰鸟依偎枝上 , 恬然安适 。 尺幅之中静中有动 , 生机盎然 , 其境清旷幽美 , 墨淡韵远 , 富情于景 。 画面构图清疏 , 含蓄隽永 。
葡萄|鉴赏|“露从今夜白”,古代绘画里的白露时节
文章图片

明 林良《月下芦雀图》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苏州博物馆所藏的明代沈贞《秋林观瀑图》(轴)画了溪山观瀑之景 , 画面取高远之势 , 山势幽峻 , 瀑泉烟锁 , 二老策杖于秋林之下 , 作翘首指观之状 。 用笔粗放 , 墨法清润 。 沈贞为沈周伯父 , 于此可徵沈周粗笔一路之家学渊源 。 画上自题: “秋林霜重叶痕斑 , 白发萧萧二老闲 。 握手相逢无个事 , 不因论水更论山 。 洪熙元年秋八月望后二日 , 西庄沈贞吉 。 ”可见这件作品表达的亦是白露前后的景象 。
葡萄|鉴赏|“露从今夜白”,古代绘画里的白露时节
文章图片

明代 沈贞《秋林观瀑图》(轴)苏州博物馆
农历七月底八月初 , 秋气愈重 , 只要待到每日太阳归山之后 , 白天的热气就会很快消散 , 拂面的风便有了怡人的清爽 。 “白露团甘子 , 清晨散马蹄 。 圃开连石树 , 船渡入江溪 。 凭几看鱼乐 , 回鞭急鸟栖 。 渐知秋实美 , 幽径恐多蹊 。 ”杜甫诗中的白露意境在画中依旧可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