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幸福西宁的温度
新华社西宁9月11日电题:幸福西宁的温度
新华社采访人员汪亚、白玛央措
曾经五口人挤在十平方米的单间,现在三代人各如其愿,阳台有花,书桌有茶,今年64岁的袁秀梅回忆起自己的经历,不禁感叹:“小康生活来了!”
2011年,青海省西宁市韵家口镇中庄村包括袁秀梅在内的740户村民,集合在3栋30多层的楼前,准备通过抓阄来分房 。“那么高的楼,我只在北京见过,没想到还能住进去 。”袁秀梅兴奋地抬手比画着楼房的高度 。
阳台外湟水河潺潺流过,小区内不断传来悠扬的民乐 。离开居住近20年的老房,袁秀梅一家搬进了崭新的三居室 。
2015年,袁秀梅的女儿被确诊为恶性腮腺肿瘤,突如其来的噩耗打破了全家人平静的生活 。
袁秀梅带女儿去外地医院化疗,仅靠老伴刘新帮照看上幼儿园的孙子 。“看着女儿受罪,我太难受了,有时还到楼下偷偷哭一会儿 。”袁秀梅说 。
文章图片
【新华社@幸福西宁的温度】袁秀梅在自家书房写下“幸福到我家”几个字(8月18日摄) 。新华社采访人员 汪亚 摄
村干部伸出援手让袁秀梅重燃生活的希望 。在村集体经济帮扶下,袁秀梅每月除580元的养老金,还领到650元的特殊养老补贴 。“这补贴专门帮扶特困家庭,我们还想办法为刘新帮找了月工资3000元的环卫工作,希望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中庄村党支部书记史进明说 。
“女儿病情逐渐稳定,我更想好好生活了 。”袁秀梅苦练书法多日,在自家书房写下“幸福到我家”几个字 。
政府“弱有所扶”为城市特殊困难群体敲开幸福的大门 。和袁秀梅一样,市民潘海生也感受到幸福西宁的温度 。
家住西宁市城西区医财巷东社区的潘海生,今年52岁,由于从小患病,导致肢体重度残疾,失去自由行动能力 。父母去世后,他一个人居住在老房子,平时由兄弟姐妹轮流照顾 。
“这是爸妈的老房子,没有电梯 。每次他们抬我出去,我才能感受到窗外阳光 。”潘海生坐在轮椅上,用手撑住身体略显吃力,平时眉头微微锁着,但聊起小区的志愿者和社区工作者,脸上不禁透出温和笑意 。
据医财巷东社区党支部书记宋江涌介绍,目前潘海生除了享有水电补贴、燃气补贴、重度残疾人生活护理补贴等生活补贴,每月还有956元的特困供养金和540元的特困供养护理补贴 。
文章图片
青海省西宁市韵家口镇中庄村村民在演奏民乐(8月18日摄) 。新华社采访人员 白玛央措 摄
近年来,西宁市实施一系列暖心工程,棚户区改造、加盖保温层,更换旧门窗……坑洼不平的路面平整了,颜色单调的楼宇有了绿荫点缀,辖区增添了健身器材,社区居民茶余饭后有了聊天谈心的好去处,老旧小区焕然一新 。
潘海生眼里,生活变化不只是社区环境的改变,地下人行通道、残疾人无障碍电梯等便民设施不断出现在西宁街道 。城市变化让他对走更远、看更多风景充满期盼 。
今年8月,西宁市入围“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候选名单 。“15分钟幸福生活圈”“环卫工小屋”“爱老幸福食堂”……在城市的成长变化中,西宁市民收获了满满的幸福 。(完)
推荐阅读
- 宋朝清朝轶事大对比 看看哪朝的官员幸福度高?
- 皇家公主难幸福:婚前娇生惯养 婚后受使唤
- 探秘清朝公主们的婚姻 其实不幸福
- 传奇的大诗人李白入赘豪门后生活幸福吗
- “虽远必诛”的汉武帝时代 百姓幸福吗?
- 唐朝结婚礼服爱撞色 “红男绿女”最幸福
- 让西施过上幸福生活的范蠡 根本不是经商天才
- 明代才女商景兰婚姻幸福最后却要孤独终老?
- 揭秘才女沈宜修平淡而幸福的婚姻生活怎样的
- 宋朝退伍兵 竟然是最有幸福感的兵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