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霏霏:110胶卷和倒在她前面的“英烈”们

作者:中国工业新闻网总编辑 周彧
鲁迅先生在《故乡》中写道:“希望本无所谓有 , 无所谓无的;就像世上本没有路 , 走的人多了 , 也就成了路 。 ”可惜这句话在大浪淘沙的市场里可不一定成立 , 路走对了 , 你就有大把白花花的雪花银赚 , 路走错了 , 不仅要赔掉大把大把的雪花银 , 甚至企业都有生命之虞呢!
白雪霏霏:110胶卷和倒在她前面的“英烈”们110胶卷
白雪霏霏:110胶卷和倒在她前面的“英烈”们110胶卷到底有多大?
白雪霏霏:110胶卷和倒在她前面的“英烈”们盘式胶卷、110胶卷、135胶卷规格对比
110胶卷和她石榴裙下的各路豪强
110胶卷是柯达公司因应相机小型化的趋势 , 而于1972年随柯达Pocket傻瓜相机一同推出的柯达126胶卷规格的小型化产品 , 片幅为13mm×17mm , 据说因为实测每4格底片的长度大约为111mm , 故此得名110 。 110胶卷每格底片上只有一个齿孔 。 底片全部藏于塑料暗盒内 , 背后有连续的衬纸 , 因拍摄完毕无需退片 , 因此装卸胶卷十分简单方便 。 另外一个简单而有效的设计是柯达明确规定110暗盒一端有个塑料凸起 , 相机设计师可以让相机据此推断暗盒内是高速胶卷还是低速胶卷——短的表示高速胶卷 , 长的则表示低速胶卷 。 不过真的利用了这一设计的机型还真不多 , 只有禄来A110、佳能110 ED、美能达110 Zoom SLR Mark I/II、美乐时110S、宾得Auto 110等 。 与此后推出的盘式胶片和APS胶卷不同 , 110胶卷冲洗后不会装回原暗盒中 。 早期110胶卷多为负片 , 柯达直到1982年才推出110反转片Kodachrome 110 。 在为数不多的110胶卷型号中 , 也只有柯达Verichrome-Pan这唯一一款黑白胶卷 。
因为价廉物美 , 这个标准推出后一度备受热捧 , 佳能、美能达、美乐时、宾得、禄来、福伦达等等都追随柯达杀入了这个市场 , 推出了形形色色的110相机 , 有昂贵的、有廉价的 , 有复杂的 , 有简单的 , 像旭光学就推出了宾得Pentax Auto 110 , 美能达则推出了美能达110 Zoom单反相机 。 仰赖片幅的优势 , 110相机的画质较之此前接连不断面世的微型相机胜出一筹 , 而体积并无明显地增大 , 这让一众微型相机发烧友乐不可支 。
虽然如此 , 对彩扩店的暗房技师而言 , 110则是噩梦一场 。 由于画幅太小 , 因此很难放大 , 也就是这个原因 , 现在看到的110胶卷冲扩的照片往往有很粗糙的颗粒 , 并且锐度不高 。 对柯达的工程师而言 , 解决之道也很廉价——就是将其装入特制的塑料暗盒 , 让底片尽可能保持平整 , 以便获得更高质量的负像 。
有诸多相机生产厂家赌博似地推出了一系列110相机 , 但这个规格仍有很多无法回避的劣势 , 比如片幅过小 , 成像质量与135相机无法媲美 , 相机和胶卷价格与135相机比却没有太大的降幅 , 若要进一步提高画质就必须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研发性能更好的胶卷 , 而对掌握了110胶卷专利的柯达而言就得不偿失了 。 因此柯达不久即视110胶卷为一个“累赘”了:说到进一步的研发 , 没预算、没人员……新品更是千呼万唤不出来 。 倒是柯达的死对头富士胶片仍然尽心尽力地为一众难兄难弟生产需求量非常可怜的110胶卷 , 2005年时应一家日本企业邀请 , 笔者和数位国内摄影媒体的采访人员赴日参观 , 在东京街头看到一家彩扩店 , 门口挂的几盒绿色的110胶卷十分显眼 , 倒是几位同行一脸的讶异:这不像是APS胶卷 , 到底是什么胶卷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