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古代男女结婚的那点事儿,你知道多少?

_原题为 古代男女结婚的那点事儿 , 你知道多少?
人们通常认为 , 古人结婚早不到二十岁结婚生子应当是常事 。 其实并不是如此 。 唐代杜佑在《通典》记载:太古时代 , 男子五十而娶 , 女子三十而嫁;到了中古时期 , 男子三十而有室 , 女子二十而嫁 。 太古是指远古的原始社会 , 那时连婚姻制度都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 人的寿命也不长 , 男性50岁、女性30岁的婚龄 , 实 在过于荒诞 。 那杜佑记载的“中古”婚龄是否准确呢?
《周礼》记载:“男三十而娶 , 女二十而嫁 。 ”《礼记》补充道:“有故则二十三嫁 。 ”“有故”是指如果女子遇到丧事 , 就要等到三年守孝结束后 , 方可婚嫁 。 这一记载 , 和《通典》的“中古”婚龄基本一致 。
孔子|古代男女结婚的那点事儿,你知道多少?
文章图片

部落联盟首领尧 , 在晚年准备选拔一位合适的继承人 。 四岳(四方部族首领)向他推荐了舜 。 尧找来舜一问 , 发现已经30岁的舜还没有结婚 , 不由感慨道:“有鳏在人间!”尧很欣赏舜 , 于是把自己两个年满二十岁的女儿嫁给了他 。 看起来 , 男30岁 , 女20岁是婚龄上限 。
孔子是这样解释《周礼》婚龄的规定 。 鲁哀公向孔子请教男子十六岁 , 女子十四岁时 , 生理上就具备了生儿育女、繁衍后嗣的功能了 。 可按周礼 , 男女到了二三十岁才能结婚 , 岂不是太晚了?孔子回答:“男子从二十岁行冠礼到三十岁 , 女子从十五岁行笄礼到二十岁 , 期间都可以嫁娶 , 不算违礼 。 ”不过孔子自己却是在19岁时就娶亓官氏为妻了 。
在规定婚龄上限的先秦时代 , 成为超过婚龄的剩男剩女 , 是违礼的 。 《礼记》云:男过三十未婚 , 女逾二十未嫁 , 国家就会通过媒官 , 组织相亲仪式 , “会而合之” 。 要是不参加相亲 , 还会受到处罚 。 毕竟 , 男女婚配是人口生产的关键 , 早期国家为了维系社会生产的发展 , 只能采取强制性的政令来保障治下男女按时婚配 。
越王勾践为了复仇吴国 , 卧薪尝胆 , 发愤图强 , 还制定了繁殖人口 , 聚积物力的“十年生聚”战略 。 为了补充兵源 , 发展生产 , 勾践下令:男子二十不娶 , 女子十七不嫁 , 要“罪其父母” 。 而且还严格禁止老少配“壮者无娶老妇” , “老者无娶壮妻” 。 这些规定的目的 , 是使有生育能力的男女结为夫妻 , 以保障人口迅速繁衍 。 这也是历史上首次由统治者立法 , 规定婚龄 。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 采取法家政治主张治国 , 也对婚龄有严格规定不过 , 秦始皇并没有以年龄作为标准 , 而是另辟蹊径 , 拿身高说事儿 。 按秦朝律法规定 , 男子身高达到六尺五寸、女子身高达到六尺二寸 , 就要开始婚嫁 。
孔子|古代男女结婚的那点事儿,你知道多少?
文章图片

秦时的一尺合今天的23.1厘米 , 一寸为2.31厘米 , 换算过来秦代男女结婚时 , 身高当在男1米5、女1米4左右 。 这个标准是当时十四五岁男女的平均身高 。 可见秦时 , 已然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早婚时代 。
汉承秦制 , 再加上汉初战火初熄 , 国家经济凋敝 , 人口锐减 , 为了休养生息 , 必须鼓励婚嫁 , 增加人口 。 因此 , 统治者们努力贯彻早婚制度 。 为了给全国适龄青年男女做榜样 , 汉代皇室从内部开始 , 聘娶普遍低龄化 。 汉文帝14岁与窦氏结婚;汉武帝则在16岁左右迎娶了陈阿娇;8岁即位的汉昭帝 , 更是在一个月后 , 就由辅政大臣霍光、上官桀安排娶了上官氏为皇后 , 而这位小新娘当时才6岁!
《汉书·惠帝纪》中记载 , “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 , 五算” 。 算 , 是汉代赋税的一种按照汉代人口税的规定 , 15岁至56岁的男女 , 每人每年交一算 , 即120钱 。 但是 , 对于逾龄未嫁的女子 , 人口税一下子翻了五倍 。 用经济手段通过多征税来惩罚过时不婚的政策 , 颇为奏效 。 乐府民歌《羽林郎》中那位酒家女子 , 就在15岁时早早嫁了人 。 而东汉女史学家班昭嫁给同郡的曹世叔时 , 只有14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