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毒|做检查憋尿喝水太多致水中毒 这几类人不宜多喝水

_原题是:做检查憋尿喝水太多致水中毒 这几类人不宜“多喝水”)
近日 , 深圳的林女士为了做B超而憋尿 , 空腹一次性喝了3200ml的水 , 随后出现恶心呕吐、手脚抽搐等症状 。 送至医院经过医生检查 , 林女士低钾、低钠、低氯、电解质紊乱 , 颅脑CT提示脑组织轻度水肿 , 被确诊为“水中毒” , 抢救4小时才脱险 。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肾内科主治医师张晓倩介绍 , 水中毒是由于水调节机制障碍导致的 , 当机体摄入的水分量大于排出的水分量 , 导致水分在体内潴留 , 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 , 称之为“水中毒” , 又称为稀释性低钠血症 。 正常成年人一天所需水分为1.5升-2升 , 一次性大量摄入过多水分 , 超过机体的代谢机制 , 就可能会出现水中毒 。 “在临床上 , 因医学知识匮乏而一次性摄入大量水分 , 或是一些小孩不会表达 , 家长一个劲儿喂水或一些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摄入大量水分都可能会出现水中毒 。 正常人群在机体、心理没有病变的情况下 , 偶尔多喝两杯水 , 机体是能通过反馈调节机制排出的 。 ”
除一次性摄入大量水分外 , 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肾功能障碍也是引起水中毒的常见病因 。 张晓倩解释 , 抗利尿激素会促进肾脏远曲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 引起水钠潴留 。 如恶性肿瘤 , 肺的细胞癌、胰腺癌、淋巴肉瘤、胸腺瘤等都可能会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普通的肺部感染、卡马西平、抗抑郁药物、秋水仙碱也可能导致抗利尿激素增多 。 另外 , 肾衰竭、肾透析的患者 , 可能存在排尿功能障碍 , 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大量饮水 , 也容易导致水中毒的发生 。
水中毒分为急性水中毒和慢性水中毒 。 张晓倩介绍 , 急性水中毒可能会因细胞外液量增多造成颅内压升高 , 出现头疼、失语、精神错乱、嗜睡、躁动、谵妄甚至昏迷等症状 , 进一步发展可能出现脑疝 , 可表现为瞳孔大小不一致 。 压迫到脑干可能会出现呼吸心跳骤停 。 心肾功能不好的老年人急性水中毒时还可能出现左心衰、右心衰 。 慢性水中毒有时不易察觉 , 患者有高血压心脏病时容易被原发疾病所掩盖 , 常常表现为乏力、麻木、恶心、嗜睡、体重增加、皮肤苍白 。 水中毒严重时还会致大脑细胞水肿 , 引起脑神经的不可逆损害 。
出现水中毒时 , 首先要立刻停止摄入水分 , 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 适当加入利尿剂 , 如呋塞米、螺内酯 , 依他尼酸等 。 张晓倩指出 , 利尿时特别容易引起电解质紊乱 , 一定要密切关注电解质 。 重症患者若出现颅内压升高 , 就要以保护心脑功能为目标 , 防止脑神经细胞坏死 。
饮水也要讲究适量 , 那么每天喝多少水最健康?不同年龄对于水摄入量的需求不同 。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推荐 , 6个月到1岁的婴幼儿包括奶、食物、饮用水在内 , 每日水分摄入总量为900ml;1-2岁每日水分摄入总量1300ml;2-3岁除了正常的三餐外 , 需要额外补充水分600ml-700ml;4-5岁三餐外饮水量为700ml-800ml;5-7岁三餐外建议饮水800ml;7-10岁每日饮水量为1000ml;成年男性三餐外饮水量1.7升 , 成年女性为1.5升 。
张晓倩提醒 , 在高温或强体力劳动下 , 除了相应提高补水量 , 同时要补充盐分 。 “可以通过尿液颜色来判断机体是否缺水 , 浅黄色时就表示喝水量充足 , 较黄时就要适当增加饮水量 , 当尿液呈土黄色的时候就说明严重脱水了 , 应及时就医 。 ”另外 , 有恶性肿瘤、肺部感染、中枢神经病变、脑外伤、脑出血、肾功能衰竭、心衰等疾病的患者不宜一次性大量饮水 , 饮水量要依据医生建议来调整 。 “一般心衰患者包括饭和饮水在内 , 一天水分的总摄入量最好不要超过1500ml;肾衰透析患者每日水分摄入总量不超过800ml , 三餐之外饮水量最好控制在500ml-600ml 。 ”(新京报采访人员 刘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