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映天名人: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朝忠烈之臣于谦

_原题为 映天名人: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朝忠烈之臣于谦
明朝|映天名人: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朝忠烈之臣于谦
文章图片
清顾见龙绘于谦像
于谦(1398年─1457年)是明朝人 , 他不但使明朝在生死存亡的关头转危为安 , 而且他三十余年的官场生涯中清正廉明、兴利除弊 , 深受百姓的爱戴 。 但当时政风败坏 , 攀缘附会、贪污纳贿的情况十分严重 , 致使他经历诸多磨砺 。
“吾惟有清风而已!”
【明朝|映天名人: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朝忠烈之臣于谦】先是参加科举考试时 , 因为不肯给主考官额外的礼数 , 故招致怨恨 , 由状元才被降到三甲第九十二名 , 几乎名落孙山 。
为官时 , 他看到国家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 可是官场里许多人不以国家社稷为重 , 普遍存在着妒贤忌才、争权夺利的现象 。 他十分痛心 , 曾自我期许:“千锤万击出深山 , 烈火焚烧若等闲 , 粉身碎骨全不怕 , 要留清白在人间 。 ”(《石灰吟》)
那时太监王振权倾朝野 , 贪赃枉法、作威作福 。 每逢朝会 , 晋见王振的人都要奉献一些金银财宝 , 以求得仕途顺利 。 于谦上京奏事 , 每次都是两手空空、不带一物 。 如果有人劝他即使不带金银珠宝 , 也得带点土产做点人情 , 以免得招来祸患时 , 他往往挥动两袖 , 笑着说:“吾惟有清风而已!”
不畏权势 , 兴利除弊
于谦相貌英挺、头脑清晰 , 每次上朝奏事都是声音宏亮、有条有理 。 当时汉王朱高煦(1380年—1426年)在山东叛乱 , 宣宗御驾亲征 。 高煦兵败跪于军前 , 于谦秉承宣宗之令 , 以高亢的语调 , 历数高煦的罪状 , 高煦浑身战栗 , 顿首称:“臣罪万死!”
虽然是七品的小官 , 但于谦的优异表现 , 使宣宗对他另眼相看 。 明朝设立巡抚时 , 宣宗钦点于谦为兵部右侍郎 , 负责巡抚河南、山西两省 , 把他一下子从七品直升至三品 。 于谦不负众望 , 足迹遍历两省各地 , 到处视察政事、兴利除弊 。 这一段期间 , 他创行平粜条例、义仓、平准仓、惠民药局 , 并且无偿贷给贫民大量粮食、加筑黄河堤岸、允许百姓直接到衙门申冤等 , 使两省百姓的生活获得极大的改善 。
为了黎民苍生 , 于谦不惜得罪权贵 , 做了许多大刀阔斧的改革 , 可以说他人到哪里 , 正义公理就跟到哪里 。
英宗被俘 于谦力挽狂澜
后来 , 明朝边防日益吃紧 , 兵部事务日益繁重 。 在此紧要关头 , 于谦奉命入京 , 担任兵部左侍郎一职 。
当时蒙古瓦剌军席卷南下 , 英宗听信太监王振的话 , 御驾亲征 , 结果土木堡一役 , 明朝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 , 英宗也被俘虏了 。 消息传来 , 人心惶惶 , 有人主张南逃、有人主张投降 。 在危急关头 , 于谦挺身而出 , 痛斥主张逃跑或投降的人 , 并立即调集各路兵马保卫京城 。
瓦剌军以英宗为人质 , 要明朝投降 , 否则就要杀掉英宗 。 此时又有人主张献城投降 , 以保英宗之命 , 于谦义正词严地质问:“到底国家重要 , 还是英宗个人的生命重要?”坚持拒绝敌人的最后通牒 。
于谦一面调兵遣将 , 一面加强长城各关口的防守 , 同时要求严惩土木堡战败的祸首王振及其党羽 。 此举大快人心 , 令朝廷上下士气为之一振 。 受到他的鼓舞 , 朝中大臣也逐渐恢复了信心 , 并以朝中不可一日无君为由 , 拥立郕王为景泰帝 。
调集相当的兵马后 , 于谦亲自穿上盔甲迎战敌人 , 将士们在他的激励下 , 决心背水一战 。 敌军的首领也先(1407年—1454年)此次入侵 , 势在必得 。 不料郕王即位使他的要挟失败 , 而于谦的英勇更是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 在于谦的奋战不懈之下 , 瓦剌军大败 , 也先仓皇带着英宗逃出关外 。
明朝获胜后 , 论功行赏 , 于谦功劳最大 , 但他却说:“四郊多垒 , 卿大夫之耻也 , 敢邀功赏哉!”并将胜利归功于全体将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