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长津湖战役|“气多”战胜“钢多”的殊死之战( 二 )


文章图片

12月8日 , 当撤退到古土里的美陆战1师继续南逃时 , 发现唯一可以通过汽车的桥——水门桥“又”被志愿军炸毁 。 说是又被炸毁 , 是因为早在美军抵达之前 , 第九兵团已经于12月1日、12月4日 , 两次将水门桥炸断 。 但美军凭借着从运输机空投下来的组件 , 两次均在24小时内成功修复了水门桥 。 为了保护这一撤退的必经之路 , 美1师先头部队用一个营的兵力和 40辆坦克在水门桥严防死守 。 12月6日 , 第九兵团27军80师组成两个连队的“敢死队” , 每个人身背50余公斤的炸药 , 在漆黑的夜里 , 翻沟壑 , 越雪地 , 一边冲锋一边隐蔽 。 终于穿过层层火力网 , 把敌人第二次修复的大桥连同根部基座全部炸毁 。
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听闻这个消息后 , 终于感到恐惧 , 他立刻上报求援 , 再次架桥 。 于是 , 美军连夜紧急加工桥梁 , 就这样 , 他们一边修桥 , 一边戒备 , 终于在48小时后第三次将水门桥修复通车 。
12月13日 , 美军撤离至兴南、咸兴地区 , 兴南港外海、空火力强势掩护 , 阻挡志愿军继续推进 。 12月14日 , 撤退到兴南港的“联合国军”开始登船从海上撤离 。 24日 , 最后一支美国军舰撤离 , 长津湖战役至此结束 。
战后 , 美陆战1师的军史上将这次长津湖的撤退称为“地狱之旅” 。
冰与血谱就的英雄赞歌
1952年9月 , 第九兵团从朝鲜回国 , 行至鸭绿江边 , 司令员宋时轮面向长津湖方向默立良久 , 然后他脱帽弯腰 , 深深鞠躬 。 长津湖战役——这个堪称战争史上最残酷的战争之一 , 见证了英雄的志愿军们英勇无畏、奋力杀敌的钢铁般的意志 。 太多从南方而来 , 第一次见到雪的战士们 , 长眠在了茫茫的异国雪原 。
在“死鹰岭”的高地 , 美军浩浩荡荡通过时 , 伏击在这里的志愿军战士却没放一枪一弹 , 他们早已在整夜伏击中冻成“冰雕”——他们保持战斗姿势 , 手握钢枪 , 面向敌军 , 似乎还在准备随时开枪 。 零下30多度的寒冬里 , 身着薄棉衣、脚穿胶鞋的战友们巍然不动——他们被冻成了冰雕 。 战后第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在报中央军委的电报中写道:“战斗打响后 , 该连无一人站起 , 到打扫战场时发现 , 全连干部、战士呈战斗队形全部冻死在阵地上 , 细查尸体无任何痕与血迹 。 ”
抗美援朝战争后 , 毛泽东在总结经验时曾说 , 志愿军打败美军 , “靠的是一股气 , 美军不行 , 钢多气少 。 ”在这场中美王牌部队的对决中 , 第九兵团的志愿军凭着一股“精气神” , 将“联合国军”驱逐出北朝鲜的东北地区 , 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 。 此次战役以及西线战区的胜利 , 一举扭转战争态势 , 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 , 为抗美援朝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
兵团|长津湖战役|“气多”战胜“钢多”的殊死之战
文章图片

是怎样的信念让“雄赳赳、气昂昂”的战士不惧严寒、不畏生死 , 以血肉之躯直面敌人的飞机坦克呢?一位被冻死在死鹰岭上的战士——宋阿毛的绝笔诗或许能够给我们提示:“我爱亲人和祖国 , 更爱我的荣誉 。 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 。 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与你 , 哪怕是冻死 , 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 ”
兵团|长津湖战役|“气多”战胜“钢多”的殊死之战
文章图片

在无人的山间, 战士们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 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 。 自2013年6月起 , 中韩双方进行了坦诚会商 。 经过双方相关部门多次磋商 , 最终确定交接相关事宜 。 2014年3月28日 , 首批437具中国人民志愿军遗骸从异国踏上回家之路 。 当天上午11时30分 , 中国政府在沈阳桃仙机场举行了隆重的迎接仪式 , 半个世纪埋骨他乡的英魂终归故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