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昼夜均而寒暑平,“入秋”需从这四点入手调养!


今日秋分!
健康中国|昼夜均而寒暑平,“入秋”需从这四点入手调养!
本文插图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六个节气 , 从字面意思理解 , “分”是秋天的分水岭 , 标志着天气正式入秋 , 特别是南方的气候从这一节气起才开始真正进入秋季 。
昼夜等长秋分至
健康中国|昼夜均而寒暑平,“入秋”需从这四点入手调养!
本文插图

按二十四节气而言 , 秋季从“立秋”开始 , 到“立冬”前结束 , 秋分日恰好是秋季的中间点 。 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言:“分者 , 半也 。 此当九十日之半 , 故谓之分 。 ”从天文学来说 , 秋分同春分一样 , 此时太阳直射赤道 , 达到黄经180度 , 秋分是昼夜时间均等的日子 , 也是代表白天的阳气、夜晚的阴气“势均力敌”的日子 。 《春秋繁露》云:“秋分者 , 阴阳相伴也 , 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 ”
伴随“平分秋色”的秋分节气 , 地处北半球温带大陆的中国大部分地区迎来了自然气候的秋季“转折点” 。 “天凉好个秋” , 气温下降 , 由夏日炎热转为秋日凉爽;降雨减少 , 光照充沛 , 天高云淡 , 云气由升腾躁动转为肃降收敛 , 体感由潮湿转向干燥 。 同时 , 白昼时间变短 , 黑夜时间变长 , 悄悄地开始了“阳气渐消、阴气渐长”的时令转换 。
因“平分秋季 , 平分昼夜 , 阴气阳气适中平分” , 所以 , 秋分节气与春分、夏至、冬至一起 , 成为古人最早确立的重要节气 , 也是民众健康养护的关键节点 。
柔肝润肺有4招
健康中国|昼夜均而寒暑平,“入秋”需从这四点入手调养!
本文插图
今年是庚子年 , 秋季燥金之气几乎笼罩全年 , 秋分之后更为明显 , 秋令燥金之气叠加 。 此时又因少阳相火之气做客光顾 , 《黄帝内经》形容“畏火临 , 热反至 , 阳乃化 , 万物乃生乃容” , 所以 , 拥有了昼夜温差更为突出的庚子年金秋 。
秋季是冷温交替的季节 , 收敛降燥之气当令 , 易伤肺卫 , 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的发病风险加大 , 滋阴润肺应为此时养生的基本原则 。
考虑到庚子年秋分的五运六气特点 , 肺金气盛 , 内蕴相火 , 更易郁滞肝气 , 过敏性疾病、肠胃功能及情绪波动的风险加大 , 应在润肺的同时 , 兼顾柔肝解郁 , 此为庚子秋分养生的变通之法 。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早卧早起 , 添衣适度 。 《黄帝内经》提到“秋三月 , 此谓容平 , 天气以急 , 地气以明 , 早卧早起 , 与鸡俱兴 。 ”提倡早睡调养人体阳气 , 早起舒展人体肺气 , 适度户外活动 , 谨防收敛太过 。 “春捂秋冻”有鼓励身体适应凉爽刺激、锻炼耐寒适应能力的意思 , 比较适合年轻体壮的人 , 但体弱多病、机体反应较弱的人还是应该早晚及时增减衣物 , 配备长衣、长裤 , 避免着凉伤身 。
2.三捂腰腹足 , 切记不捂头 。 秋分后天气转凉 , 昼夜温差大 , 夜冷日暖 , 捂一捂腰腹 , 暖一暖足下 , 正午晒一晒后背 , 晚间热汤泡泡脚 , 既可防寒保暖 , 又可顾护人体阳气 , 增强防病抗病能力 。 但切记庚子秋季不要捂头 , 头颈部包裹过严则不利于疏散内火 , 反倒容易引发头痛、目赤、烦躁等不适 。
3.清肺润燥 , 勿过温补 。 秋凉润燥 , 通常秋分后温润偏多 , 在滋润肺燥的同时可稍加温养阳气 。 但庚子金秋较往年温燥偏多 , 建议多食用凉润多汁的应季食物 , 如雪梨、百合、苹果、山楂、莲藕、菱角等 , 偏温补的牛羊肉、柿子、板栗等少量食用 , 以免食积动火、加重内火 。
4.舒解情绪 , 防抑郁悲秋 。 秋风萧瑟 , 秋雨凄凉 , 百花凋零 , 难免促生“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秋之情 , 加上庚子年肝气郁滞 , 情绪波动较大 , 更易心烦、不安、焦虑 。 建议安宁敛神、平和宽容、怡情少思 , 适度排遣 , 不必过度克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