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健康,直奔小康


【|拥抱健康,直奔小康】|拥抱健康,直奔小康
本文插图

“幸亏这扶贫政策好 , 我才能安心给妻子治病 , 家里的日子才没有塌火 。 ”9月24日 , 回想起去年给妻子做手术的经历 , 商州区大荆镇西峪村二组的贫困户王建利满怀感慨 , “当时住院花了那么多钱 , 国家给报销了大部分 , 自己只掏了很少一部分 , 现在村医还定期上门给免费检查 , 真是党的好政策救了我们家 。 ”
贫有百样 , 困有千种 , 但因病致贫却是困中困、难中难 。 身体健康是人民群众脱贫奔小康的坚强保障和最后底线 , 因此 , 在脱贫攻坚中 , 健康扶贫至关重要 。 近年来 , 我市紧紧围绕“有人看病、有地方看病、有制度保障看病”总目标 , 按照“一手抓精准施治减存量 , 一手抓疾病预防控增量”思路 , 不断夯实基础建设 , 强力推进政策落实 , 建立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制度和全市统一的健康扶贫信息数据库 , 把健康扶贫与健康商洛建设、深化医改、乡村振兴统筹谋划、一体推进 。 目前 , 全市贫困人口就医条件显著改善 , 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 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
加强基础建设 让群众看得了病
“一间土房、一支体温计和一个听诊器就是全部家当 , 治个感冒有时都得到几十公里外的乡镇卫生院 。 ”这曾是很多人对乡村卫生室的记忆 。
“现在好了 , 村卫生室都是标准化建设 , 有观察室、治疗室、诊断室和药房等 , 还配备了制氧机、健康一体机等诊疗器械 , 群众有小病在家门口就能看好 , 方便又省钱 。 ”商南县赵川镇店坊河村村民孙照喜说 , 他当村医30多年 , 见证了村卫生室的变化和医疗服务的不断提升 , 打心眼里为群众能享受到贴心周到的健康扶贫政策而高兴 。 如今 , 孙照喜口中的标准化村卫生室在我市已很是普遍 。
健康扶贫实施以来 , 我市围绕“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工作目标 , 强势推进 , 逐一破解短板 , 加强基础建设 , 完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解决机制 。 基础设施建设是解决“有地方看病”的关键 。 我市按照“统一筹措资金、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施工建设、统一设备配备、统一人员配备”的要求 , 为每个村建立了标准化村卫生室 , 消除了村级医疗“空白点” , 247个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安置点实现了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 为乡镇卫生院更新了远程医疗系统和DR、彩超等设备 , 争取韩红基金会等爱心机构捐赠检测设备和急救车 , 建成镇办中医馆 , 127个镇办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设施进一步完善 。 积极开展达标创建工作 , 市中心医院达到三级甲等综合医院、6家县级中医院达到“二甲”标准 , 8家二级综合医院通过“二甲复审” 。 成立了康复理疗、药事管理、血液透析等12个市级质控中心 。
“治国经邦 , 人才为急 。 ”解决山区百姓 , 尤其是贫困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 关键在“人” 。 近年来 , 我市注重医疗队伍人才建设 , 通过振兴计划、定向招聘、专项招聘等方式为基层招录医护人员1793名 , 目前 , 全市每千名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64名、执业(助理)医师2.03名 。 积极组织开展镇办、村医务人员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班23场次 , 累计培训4000多人次 。 通过宁商医疗协作、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城市公立医院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等帮扶体系 , 24家省内和省际城市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全市15家县级医院 ,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 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 县域就诊率达到95.06% , 贫困群众看病更加方便快捷 。
落实惠民政策 让群众看得起病
“小病靠拖 , 大病靠扛 , 慢病数着日子过 。 ”是许多山区贫困家庭的真实写照 , 而背后的原因不外乎“病不起”“治不起” 。 要让群众看得起病 , 防止“病根”变“穷根” , 最主要的是保障惠民政策的落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