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及影响因素研究报告


互联网正在重塑孩子的童年 , 未成年人上网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 。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2017年世界儿童状况:数字时代的儿童》报告指出 , 全世界每天有超过17.5万名儿童第一次上网 , 平均每半秒钟就会新增一名儿童网民 。 网络究竟是“异化”孩子的洪水猛兽 , 还是促成信息时代“原住民”进化的加速器?问题的焦点在于驾驭网络的素质与能力——网络素养 。
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及影响因素研究报告
文章图片

3月6日 , 西藏当雄县乌玛塘乡巴嘎村的孩子利用手机在家上网课 。
网络素养不仅事关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 而且关系到数字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 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已经把网络素养纳入国民素养的范畴 。 未成年人上网的问题在我国也备受关注 , 但是通常是聚焦于网络沉迷、网络诈骗、网络色情等负面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未成年人保护视角 。
时至今日 , 互联网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技术上讲 , 移动互联网大大降低了网络接入门槛 , 已经起步的5G网络将进一步缩短人与人、人与物的距离;从影响上说 , 互联网不再仅仅是工具 , 而成为人类新的生存空间和生活环境 。
为了研究我国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水平 ,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维度 , 对我国8~16岁的未成年人群体进行研究 。
定义与概念
素养 , 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或品质 , 而是一系列从生活和环境中习得或在重塑性操作中掌握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和精神气质的综合体 。 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发展 , 不断更新对相关知识技能的要求 , 以及对相应社会关系调节的需要 , 网络素养的内涵也在不断演变 。
早期互联网是重要的信息工具 , 网络素养主要体现为对信息的获取、解读和使用的信息素养;随着互联网媒介化的进程加快 , 网络素养表现为关注、参与、使用和创造媒介的素养;互联网与社会空间的进一步融合 , 创造了数字化的生产和生产方式 , 创造了新型社会空间 , 网络素养表现为面向网络不同功能的数字素养 。
5G进一步丰富了网络空间的结构 , 使得网络空间不仅是信息网络、人际网络 , 而且越来越成为万物互联的泛在网络 , 人类对互联网的利用也正在从消费领域走向生产领域 。
通过分析当前以及可预见的未来、网络空间内的重要领域与维度 , 本文认为“网络素养”的内涵应该包括在网络空间内处理信息、媒介、社会互动、生产消费、意识、知识技能与精神气质(见图1) 。
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及影响因素研究报告
文章图片

该内涵模型不是对既有网络素养内涵的否定或迭代 , 而是补充与发展 , 是随着互联网技术进步与应用拓展 , 对人类生存方式和生产实践带来的影响作出的调整和补充 。
这些补充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结合素养自身的特征 , 对网络素养的理解从单一技能发展为意识、知识技能与精神气质三个层面 , 这就意味着诸如“互联网精神”“平台意识”等层面的素养被纳入网络素养;
二是从社会视角理解网络及网络素养 , 过去对网络素养的理解 , 也会涉及与他人的交往问题 , 但是往往以个体为中心 , 随着网络空间社会化进程的加快 , 从社会网络的视角理解网络素养 , 对于提升整个网络价值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是从消费使用视角到生产使用 , 注重把互联网变成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力 , 对网络素养的要求不再局限于满足个人的衣食住用行等消费 , 还包括利用网络为个人“赋能” , 提升社会资本和劳动能力等方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