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二战后大英帝国的衰落,是一种历史的宿命吗?

_原题为 二战后大英帝国的衰落 , 是一种历史的宿命吗?
撰文|陈晓律
“在1914年8月以前 , 一个通情达理、遵纪守法的英国人 , 除了知道邮局和警察之外 , 无需注意到国家的存在 , 而平安度过自己的一生 。 他可以随自己的意愿居住在任何地方 。 他没有来自官方的编号 , 也没有身份证 。 他可以周游列国或永远离开自己的国家 , 而不需要护照或任何形式的官方许可 。 他可以毫无限制和限度地把手上的钱换成任何一种外国货币 。 他购买外国进口货就像购买国产货一样 , 无需另付关税 。 ”
这是A.J.P.泰勒所著的《英国史:1914-1945》的开篇 。 泰勒笔下的彼时的英国人 , 恍若过上了“神仙日子” 。 可以想象 , 泰勒心中那种以英国人而傲骄的心态 。 不仅如此 , “同样 , 一个外国人也可以在这个国家度过自己的一生 , 不需要许可 , 也不需要到警察局注册”——真如伏尔泰笔下的“世界共和国”幻梦成真 。
英国|二战后大英帝国的衰落,是一种历史的宿命吗?
文章图片

《英国史:1914-1945》 , (英)A.J.P.泰勒著 , 徐志军、邹佳茹译 , 华夏出版社2020年7月版
不过 , 这生活建立的基础是什么?是英国的社会体系?政治制度?经济能力?还是英国人天生优秀?当然 , 议会制度和工业革命都是英国人的创新 , 英国人应该享受这种创新的红利 。 然而 , 英国的其他邻居 , 也进行了相应的变革 , 难道就不能分享这种惬意的生活?
答案当然不会这样简单 。 尽管英国享有的这一切有其自身努力、传统优势和地缘因素的作用 , 但1914年以前 , 最大的优势还是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 成为了事实上的全球霸主 。 所以 , 霸主的滋味 , 不是空泛的说教 , 不是虚幻的光荣 , 而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
于是 , 如何维护大英帝国的优势 , 不让其他后来者夺取这种优势 , 就成为本书要回答的重要问题 。
坐看云起云落:
大英帝国的世纪舞台
挑战、角力、结盟 , 纵横捭阖 , 明争暗斗 , 整体动员 , 风云际会 。 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 , 就在这种背景下展开了 。 而大英帝国 , 显然是上半场的主角 , 另一个实际上可以充当主角的美国 , 却还在韬光养晦 , 静等坐收渔利的大好时机 。 从大历史的角度看 , 英国真的应该羡慕彼时的美国 , 可以超然地“坐看云起时” 。 英国却无法超脱 , 谁让你是老大呢?所以 , 老大是不能有超然心态的 , 从这个角度看 , 有超然心态的国家 , 缺乏做老大的气度与担当 。 英国当然不是没有抱负的国家 , 可叹的是已经力不从心 , 步履蹒跚 。
无他 , 英国的手伸得太长了 。 众多殖民地带给英国庞大的财富 , 也同时消解着帝国的真正实力 , 这是任何一个帝国都无法避免的麻烦 。 一个人不能过分享受上天的眷顾 , 世界潮流不进则退 , 不是自己加快发展 , 而是试图让别人不追赶上来 , 显然不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想法 , 不幸的是 , 英国人的“神仙日子”过得太舒服了 , 要使这些眼高于顶的傲娇人物脚踏实地地思考 , 是一项艰难的系统工程 。 于是 , 我们在泰勒的书中看到了这样的编目和书写安排 。
本书中讲述的一次大战 , 从战争的旧式性质入手 , 谈到了战争的压力和战争时期的国家 。 显然 , 战争改变了英国的国家和社会;妇女参加工作 , 工人福利提高 , 战时内阁出现 , 政府在战时对经济的大规模管控 , 新的部门演化成为一种战时社会主义体制 , 等等 。 等到战争结束 , 作为战胜国的英国却已经陷入了一个巨大的下沉的漩涡 。 于是 , 从第四章到第九章都在处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种种战争后遗症 , 战争伤亡 , 经济损失 , 战争债务 , 即便有过短暂的黄金岁月 , 最终也只能放弃金本位制 , 所以作者也唏嘘不已地将第九章称之为“中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