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黑暗的中世纪”这种说法为何是不对的?

_原题为 “黑暗的中世纪”这种说法为何是不对的?
“黑暗的中世纪”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 。 这种说法来自于启蒙哲人的概括 。 实际上 , 中世纪真的有那么“黑暗”吗?为何启蒙哲人会认为中世纪是“黑暗”的?研究中世纪历史的德国历史学家约翰内斯·弗里德认为 , 中世纪远没有启蒙哲人所说的那么愚昧无知 。 其实 , 中世纪早已蕴含着现代文明的能量 。 以下经出版社授权 , 摘选自《中世纪历史与文化》 , 略有删节 , 小标题为编辑所加 。
原作者 | [德]约翰内斯·弗里德
摘编 | 徐悦东
黑暗|“黑暗的中世纪”这种说法为何是不对的?
文章图片

《中世纪的历史与文化》 , [德] 约翰内斯·弗里德著 , 李文丹/谢娟译 ,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2020年9月版
为何启蒙哲人会认为中世纪是“黑暗的”?
中世纪?难道这个时代陷入了自身不成熟的限制?并非如此!“士兵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
(Friedrich Wilhelm von Preu?en)
, 即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
(Friedrich der Gro?e)
的父王 , 非常重视让王位继承人接受良好的历史教育 , 但禁止他学习古代史和中世纪史 。 古代罗马人的历史可能还有借鉴作用 , 但是中世纪 , 对于新教徒而言 , 太过于陈腐、无用且天主教色彩太过于浓重 。
其他人如“三大批判”的作者、鲜有社会经验的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 , 有着同样的疑虑 , 他对待中世纪的态度更为严肃 , 全盘否定 。 这位柯尼斯堡的哲人 , 在他生前已经出版八版的《论优美感和崇高感》
(1764年)
之末尾写道 , “关于诗歌、雕塑、建筑、立法甚至道德领域的优美和崇高的真诚之感 , 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生活的时代已表现出明显的特征” , “罗马皇帝的统治”无疑改变了许多事情 , 然而最终“剩下的一些好的品位随着帝国的衰落”而消亡 。 康德在这里只是对同时代思想家的想法做了一个总结而已 。
然而 , 康德的论证几乎每个字都对后世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 , 只是因为这些话出自康德之口 。 所有关于中世纪的负面成见似乎在这里汇合 , 并形成一个整体 。 经过多次再版 , 康德的观点广泛地传播开来 , 造成了之后西欧对中世纪千年的歧视与不屑 。 康德称呼日耳曼人为“蛮族”:“在他们确立了势力范围之后 , 人们的审美趣味出现堕落 , 史称“哥特式风格” , 最终以狰狞怪相结束 。
黑暗|“黑暗的中世纪”这种说法为何是不对的?
文章图片

康德
普鲁士国王的评判、哲学家康德的判定和诗人席勒的诽谤 , 这三个证据足以表达许多人对中世纪的看法 。 启蒙时期 , 人们一致认为 , 中世纪是倒退、愚昧、断裂、不思进取的时代 。 地球上没有第二个高等文明像我们欧洲人这样歧视、指责我们自己的过去 , 甚至想要忽视它 , 抹除它 , 这种现象真是独一无二 。
“中世纪”是典型的欧洲现象 , 更确切而言是西方现象 。 而其他高度发达的文明 , 无论古印度或远东地区 , 抑或东正教的拜占庭和伊斯兰文明的国度 , 都没有出现过类似对过渡时期的认知 , 即在渴望寻求自己文化根源的过程中 , 又要界定、嫌弃、刮除他们的“中间时代”
(aetas media)
。 这一时代并不包含拜占庭文明和阿拉伯-穆斯林文化 , 但时人的目光却受二者影响得到极大的拓宽 。 事实上 , 正是因为外交方面的接触以及拉丁基督教会所要求的传教使命感 , 中世纪的欧洲人开始形成全球视野 。
当然 , 德意志人之中还广泛传播着不一样的中世纪印象 , 其中包含了一种浪漫的、献身于基督信仰的狂热精神 。 正是这种精神 , 让人仿佛看到一种融洽的共同体 , 不被苍白的思想所削弱;在向圣墓进发的武装朝圣队伍中 , 看到一种令人喜悦的对救赎的笃信 , 伴随着某种乌托邦式的梦幻时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