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字"官箴|故事里的保定 | 直隶总督颜检与三十六字
(_原题是:故事里的保定 | 直隶总督颜检与三十六字“官箴”)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 , 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 , 公则民不敢慢 , 廉则吏不敢欺 , 公生明 , 廉生威 。 ”
以上即为著名的明代三十六字“官箴” , 大意是:官吏不害怕我严厉 , 而害怕我廉洁 。 百姓不服我的才能 , 而服我的公正 。 办事公正 , 百姓就不敢怠慢;居官清廉 , 属下就不敢有所欺瞒 。 为官公平公正 , 才能使政治清明;做官清正廉明 , 才能在百姓中树立威信 。
据考证 , 三十六字《官箴》的雏形出自明初学者曹端之口 , 曰:其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慢 , 廉则吏不敢欺 。 曹端死后百余年 , 明代另一学者洪应明提出了公生明、廉生威的说法 。 后来山东巡抚年富在此基础上创作撰写出了后世广泛流传的三十六字“官箴” 。
官箴 , 是劝诫居官为政的格言警句 。 我国古代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官箴警语 , 如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撰写的24句96字官箴、自宋朝开始立在州县衙门内的16字“戒石铭”—“尔俸尔禄 , 民膏民脂 , 下民易虐 , 上天难欺”、南宋吕本中的《舍人官箴》 , 其中“当官之法 , 唯有三事 , 曰清、曰慎、曰勤” , 大家都耳熟能详 。 然而 , 上述这三十六字“官箴”不仅同样有名 , 还与直隶总督颜检以及颜氏家族有着密切的联系 。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 , 山东泰安知府颜希深(直隶总督颜检之父) , 偶然在其衙署内的残壁中发现此碑文 , 感触颇深 , 遂将此碑重刻 , 并附以跋文 , 立于署内西厢房 , 当作座右铭 。 同时 , 他将三十六字“官箴”传给子孙 , 教导他们牢记前贤做官格言 , 以“公”和“廉”来严格要求自己 。 嘉庆二十年(1815年) , 时任浙江巡抚的颜检 , 将此官箴刻石制碑 , 镶嵌在杭州住所墙壁上 。 后来颜检出任直隶总督 , 又将拓片带到了直隶总督署 。 道光二年(1822年) , 颜检之子颜伯焘到陕西任延绥道 , 将官箴拓片带到陕西 , 道光四年(1824年)颜伯焘请托长安知县张聪贤重加摹刻 , “置碑洞以广其传” , 张聪贤遵嘱勒石立碑 , 这就是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的三十六字官箴碑 。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颜氏一门祖孙三代 , 把三十六字“官箴”当作家训、座右铭 , 无论在哪里居官 , 均以“官箴”为做官为政之准绳 , 并在山东、浙江、陕西任上作跋刻碑以明志 , 使三十六字“官箴”得以广为流传 , 泽及后世 。 ![]()
文章图片
在清代 , 颜氏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之一 。 颜检两任直隶总督 , 其父颜希深官至云南巡抚 , 其子颜伯焘累官云贵总督、闽浙总督 , 其侄颜以燠官居东河总督、兵部侍郎 。 “一门三世四节钺 , 五部十省八花翎” , 这副原挂在广东连平颜氏故居“宫保第”的对联 , 生动概括了这一官宦世家的显赫与殊荣 。 值得一提的是 , 直隶总督颜检曾在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为官 , 他明于吏事 , 居官公廉 , 但因其对民宽厚 , 亦多次遭受打击和贬谪 。 ![]()
推荐阅读
- 相信柳熙烈的选择,《闲着干嘛呢》刘在石公开去天线的幕后故事
- “武林”高手登上“上海之巅”,春晚这一幕刷屏!更多幕后故事
- 江湖新故事:叶孤城、雷洛、毒蚊子、落雪公主、浩南仔
- 《申纪兰的提案》今晚收官 透过“她故事”读懂功勋与时代的同频共振
- 用心讲好消防故事,这档纯素人综艺收视口碑齐飞
- 《东方快车谋杀案》:这个故事经过这么多年,还有什么可以期待的
- 《新民乐国风夜》掀热潮 网台联手“国风”如何讲出新故事
- 曾凡博晒帅照:这是我的故事
- 被韩国邀请四年,雅典残奥会到春晚,《千手观音》曲折的幕后故事
- 一个舞者的故事丨Thank you sensei!致敬每一位街舞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