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机|用摄影机战斗,留下气壮山河的珍贵影像( 五 )


后勤保障的不断完善 , 使运输线沿途都设有兵站、洞库(物资存放点) 。 战士们肚子饿了 , 只要随身带着饭票 , 沿途兵站都有军备、粮食和食堂解决 , 战争初期战士们挨冻、饿肚子的现象一去不返 。
“你知道硝烟是什么味道吗?是槐花的味道”
“你知道硝烟是什么味道吗?是槐花的味道 , 就是这么真实的不和谐!”黄宝善自问自答道 。
“那是5月的一个深夜 , 我们的卡车沿着林荫公路前行 , 道旁槐花绽放 , 醉人的清香扑面而来 , 就在大家沉浸在一派和平幽静中时 , 突然防空枪声由远而近 , 公路上原本一路相随的车灯 , 刹那间全部熄灭 , 四野立即恢复到一片黑暗中 。 ”这是黄宝善日记中的一段记录 。
“随着空中传来的敌机轰鸣声 , 以及悬在空中、青白刺眼的照明弹下 , 敌机没目的的投放着炸弹 , 随着一声声巨响 , 带着刺鼻的硝烟扩散在空气中 , 与刚刚幽静的槐花香气混合在了一起 , 告诉我们 , 这里是流血的战场 。 ”
黄宝善清晰地记得 , 在五月中旬的一次反击战中 , 摄制组跟随部队在北汉江南岸 , 打算对敌方高地进行反击 。 在暗淡的天色中 , 战士们和苏制“喀秋莎”火箭炮在槐树林中隐蔽起来 , 伴着槐花香 , 摄制组成员调好设备做好拍摄准备 。 傍晚七点十五分 , 指挥员一声令下 , 火箭弹齐刷刷地射向敌方高地 , 霎时间 , 炮声震天 , 火光漫山 , 我国银幕上的第一次“喀秋莎”发射就是在这场战斗中拍下的 。
看过战争电影的人都知道 , 开火就意味着行踪暴露 , 敌军循着弹道很快就能定位发射区域 , 先开火的一方就需及时转移 。 几分钟后 , 敌人的炮弹纷至沓来 , 我军早已撤到山坡背面隐蔽起来 。 摄影李尔康组的同志和同在战场采访的新华社采访人员时盘棋等便在山坡背面有说有笑地忍受了一个小时的“炮毙” , 槐树的花香伴着硝烟的味道 , 涌入了他们的鼻腔 , 更刻在了他们的记忆里 。
从此以后 , 每年5月甜腻的槐花香气总会让老人们想起战场上的缕缕硝烟 。
朝鲜战场的拍摄紧张而忙碌 , 史文帜导演就在夺下高地的第二天 , 率领摄制组中的张志辉、张世鸿、沈友春三人 , 冒着美军高、中、低空数百架次飞机的报复性轰炸 , 争分夺秒地拍过被我军攻克的高地 。 画面中敌军遗尸遍地 , 工事崩塌 , 一片狼藉 。
尽管摄制组涉险拍下不少珍贵的前线画面 , 但不少重要战役都是夜间进行 , 摄影机根本无法捕捉到真实的场景 , 因此 , 每场战役后的补拍工作也是这部纪录片的一个特色 。
“同志们 , 为祖国人民立功 , 为朝鲜人民复仇的时候到了 , 冲啊!”漫山遍野的杀声 , 如波涛淹没了敌军高地 。 山坡上响起阵阵轰鸣 , 硝烟布满了整个山丘 , 坦克大军刺破飞尘 , 伴随闪着火光的炮管向前推进 。 随着炮火声的熄灭 , 敌军阵地一片狼藉 。
夕阳斜照 , 远山似海 , 战壕逶迤远去 , 不断有乌鸦从空中俯冲而下 , 一些敌军尸体的军装口袋里露出信封和照片……
这些战争场景是为了还原“金城轿岩山反击战” , 志愿军部队在战后组织补拍的影像片段 。
“当时 , 站在主机位观看拍摄现场的军首长连声说‘一模一样’ 。 ”黄宝善说 , 正是在这场战争中 , 志愿军势如破竹 , 打得李承晚部一路溃逃 。
7月27日早上8点 , 黄宝善像往常一样从坑道出来晒太阳 , 发现空中还充斥着高射炮射击后的硝烟 , 一架敌机超低空飞过 , 沿着山脊拉着黑烟飞向远方 。
“就在这天上午10时 , 朝鲜战争停战协议在板门店正式签字 。 大家非常兴奋 , 因为我们再也不用担心敌机来轰炸了 , 我们胜利了!”胜利的日子 , 大家总是记忆深刻 。
摄制组的两次赴朝 , 最终将志愿军后勤运输部队在朝鲜战场上的事迹搬上了银幕 , 《钢铁运输线》也成为八一电影制片厂第一部在战地拍摄的长纪录片 , 更是八一厂第一部在全国获奖的长纪录片 。 包括《西海备战》《东线阻击战》《金城反击战》《北汉江南岸反击战》 , 以及大型军事纪录片《较量——朝鲜战场战争实录》中用到的许多资料都是八一厂战地摄影人员拍摄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