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浅说古人是如何过“九九重阳节”?

_原题为 浅说古人是如何过“九九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 , 源起可追溯至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 , 古人观察星象发现“大火星”退隐于农历九月 , 便会举行送行祭祀的仪式 。
它首次明确记载在先秦的《吕氏春秋》:“(九月)命家宰 , 农事备收 , 举五种之要 。 藏帝籍之收于神仓 , 祗敬必饬 。 是日也 , 大飨帝 , 尝牺牲 , 告备于天子 。 ”意思就是说 , 当时的人们在9月农收的时候 , 就会祭祀感谢老天和感谢祖宗了 。
传统|浅说古人是如何过“九九重阳节”?
文章图片

其得名源于《易经》中的“阳爻为九” , 古人以“九”为阳数 , 九月九 , 日月并阳 , 故谓之“重阳” 。 在古代 , 重阳节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 , 随着时代的变迁 , 重阳节被后人们不断丰富延伸出赏菊、饮酒、求寿、登高等习俗 , 并普及于唐代 。
登高
登高习俗一说出自山岳崇拜 , 一说是为避灾祈福 , 后来则多归于游乐抒怀 。 孙思邈的《千金方·月令》记载道:“重阳日 , 必以看酒登高远眺 , 为时宴之游赏 , 以畅秋志 。 ”
重阳为秋节 , 秋高气爽的好时节 , 节后草木开始纷纷凋零 , 所以重阳的野游登高活动 , 往往也被称为“辞青” , 这与三月清明左右的春游“踏青”是相对应的 。 约上三五知己 , 登高“辞青” , 感受自然野趣 , 赋诗秋日情怀 , 不亦说乎?
传统|浅说古人是如何过“九九重阳节”?
文章图片

古人的登高 , 并非等同于今天的爬山 , 还包括了高台、高楼、寺庙中的宝塔等地点 。 登往高处是一个具有仪式感的方式 , 古人们希望登上祈福之地 , 获取福运、躲避灾祸 。
赏菊、喝菊花酒
《燕京岁时记》:“九花者 , 菊花也 。 每届重阳 , 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 , 架庋广厦中 , 前轩后轾 , 望之若山 , 曰九花山子 。 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 。 ”
传统|浅说古人是如何过“九九重阳节”?
文章图片

农历九月又称菊月 , 赏菊、采菊、饮菊花酒、簪菊花、堆菊花山……处处有菊 , 处处讲究 。 草木遍枯 , 而菊清芬盛绽 , 重阳的诗意雅兴 , 菊花便占去了十之有八 , 人们吟诵它的傲然风骨 , 并赋予其吉祥长寿的寓意 , 享用菊花酒具有延绵益寿的作用 。
佩茱萸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 , 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一句相信大家都能熟记于心 。
古人称茱萸为“辟邪翁” , 认为其香有辟邪驱鬼之用 。 尤其是在重阳 , 民间认为九月初九多灾多难 , 被誉为“逢凶之日” , 所以会给孩子们佩戴上茱萸 , 对他们多加保护 , 使他们免受鬼邪的侵害 。
传统|浅说古人是如何过“九九重阳节”?
文章图片

《西京杂记》:“汉武帝宫人贾佩兰 , 九月九日佩茱萸 , 食饵 , 饮菊花酒 , 云令人长寿 。 ”佩戴茱萸也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 “折茱萸房以插头 , 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也 。 ”
食花糕
每个传统节日 , 都离不开“吃”的主题 , 重阳吃糕 , 还巧取了“糕”通“高”之谐音 , 意喻“步步登高、事事皆高” 。 自汉代起就出现了食蓬饵的风尚(饵即糕) , 吃糕亦求好彩头 。 古人会在重阳糕上放两只小羊的装饰品 , 寓意“重阳” 。
不同朝代的重阳糕各有风味 , 麻葛糕、米锦糕、菊糕、花糕 , 花样繁多 , 馅料丰富 。 比如北宋古书中记载的重阳糕 , “上插剪彩小旗 , 掺果实 , 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