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从"靠山吃山"到"都是公园人" 国家公园给武夷山带来什么
中新网北京10月28日电 (采访人员 陈溯)2016年 , 作为世界“双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武夷山有了新身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 。 到2020年底 ,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即将收官 , 第一批国家公园也即将集中亮相 。 经过4年试点 , “国家公园”给武夷山带来了什么?除了更严格的生态保护 , 最重要的要数武夷山人对生态保护观念的变化 。
【村民|从"靠山吃山"到"都是公园人" 国家公园给武夷山带来什么】在距离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入口1.7公里的地方 , 有一座通过异地搬迁平地而起的村庄——南源岭村 , 这里有264户居民 , 他们都曾是武夷山的“原住民” 。
在以前村民的观念中 , 在山里耕地、种植茶树就是他们最大的生计 , 而如今 , 当再有人毁林开荒、破坏植被 , 村民们或许会第一个不答应 , 因为他们已经从“山里人”变成了“公园人” , 爱惜着武夷山的一山一水 。
“村民们越来越发现 , 保护好生态可以带给他们更多的价值 。 ”武夷山市兴田镇南源岭村书记胡德清向中新网采访人员表示 , 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4年间 , 由于国家公园拉动旅游消费 , 村民的腰包鼓了 , 幸福感越来越强 。
近4年来 , 国家公园组织了针对村民的经营培训 , 引导村民产业转型 , 参与资源保护、游憩服务 。 截至今年 , 南源岭村已有五批村民接受了就业培训 , 为村民绿色发展提供了更专业的指导 。
提到武夷山 , 很多人都会想起武夷山最出名的“大红袍” , 这种茶仅出产于武夷山地区特有的丹霞地貌环境中 。 由于毁林种茶破坏水土 , 国家公园严格控制茶叶种植 , 茶树种植经营和生态保护似乎成了一对矛盾 。 然而 , 在已经转变观念的武夷山人看来 , 这两者的关系却是相辅相成 。
“好山好水出好茶 , 随着环境变好 , 我们茶的品质也大大提升了 。 ”方舟是武夷山土生土长的“90后” , 也是当地一家茶企——武夷山永生茶叶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 , 方舟2016年从英国留学毕业后回到家乡 , 从事起祖辈就经营的茶产业 。 在方舟眼里 , 武夷山环境变好使茶叶的品牌价值提升 , 对茶叶经营是一件大好事 。
方舟表示 , 以前茶产业只能做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 现在由于周边环境变好 , 甚至可以做到第三产业 。 方舟一边指着茶园 , 一边告诉采访人员 , 现在的茶园已经变成了生态体验场所 , 茶园变公园 , 无形中对茶叶品牌做了宣传 。
为提升生态保护效果 , 4年来 , 试点区全面开展机构整合、形成管理合力、加大执法力度 。 武夷山国家公园星村执法大队常务副大队长吕兆平表示 , 试点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两个管控分区 , 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 , 对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资源开展全要素、全天候巡查巡护 。 在星村执法大队中共有106人 , 其中聘用的94名资源管护人员都是当地居民 , 带动原住民就业增收 。
“近年来 , 百姓的心态已经开始从‘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转变 , 案件数量逐渐减少 , 毁林种茶、违章建筑的情况已基本得到控制 。 ”吕兆平表示 。
武夷山被誉为“蛇的王国”“鸟的天堂”“昆虫世界” , 随着区域内环境日益改善 , 武夷山的野生动植物数量也不断增加 。 武夷山国家公园执法大队桐木中队中队长徐自坤介绍 , 武夷山新发现了雨神角蟾、福建天麻两大物种 , 昆虫类发现的新种有1000多种 , 武夷山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模式标本产地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其中的关键点和难点就是如何实现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 。 ”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常务副局长林贵民表示 , “点绿成金”是武夷山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时的一项重要探索事项 。
试点以来 , 武夷山通过打造生态茶产业、生态旅游业、富民竹业 , 探索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 , 促进生态保护与社区经济协调发展 , 形成了“用10%面积的发展 , 换取90%面积的保护”的管理模式 。
推荐阅读
- 肾上腺全程飙满,2022年熬夜也要看完的15部史诗级高分电影,部部都是经典大片(附链接)
- 魏大勋跟爸爸回农村,满地都是牛粪,魏大勋的反应亮了!
- 不愧是川渝春晚连舞台都是火锅 网友:背景大屏是藕片!
- 星光大道冠军负债千万,为躲债住桥洞,称都是暂时的不需要可怜
- 皮克桃操作太下饭,为人气假装菜鸟,粉丝:看多了,星耀都是梦想
- 三胞胎:人都是片面地看别人,但没有人是片面地活着 从段子到段子
- 再见,《快乐大本营》《你好,星期六》成年人的告别都是悄无声息
- 汪涵、沈梦辰,打着开店的“幌子”都做了什么?村民的反应很真实
- 《乡村爱情14》首播4集,象牙山村民备战“毒舌比赛”,笑点不断
- 卡夫卡《变形记》:异化的社会,每个人都是甲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