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做好瀚海“水文章”

【『水资源』做好瀚海“水文章”】“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黄”是柴达木盆地的显著特征,结构性缺水这一基本州情始终制约着这片享有“聚宝盆”美誉福地的发展 。如何打好“生态牌”,在瀚海戈壁中做好“水文章”?近年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走出了一条强化水资源管理,加强水生态建设的节水之路 。
地处柴达木盆地核心的海西州水资源总量116.55亿立方米,每平方公里产水量3.88万立方米,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44.3%,全国平均水平的13.3% 。
年平均降水量115.9毫米,而年平均蒸发量却高达1581.8毫米,仅约五分之一的降水可形成径流 。正因如此,这里被称为八百里瀚海戈壁,这里的每一抹绿意都来之不易 。
沿315国道一路向西,自驾来过德令哈的游客无不惊讶于德令哈“迎宾大道”两旁茂密的防护林与远处一望无垠的戈壁滩形成的鲜明对比 。
这条路建成之初,两旁没有一棵树,笔直的公路时常埋没在黄沙当中 。得益于节水灌溉,如今,每到盛夏在茂盛的绿色植被映衬下,这条路俨然成为了德令哈的景观大道,也成为海西的一张“绿色名片” 。
走进德令哈市郊区的“万亩枸杞园”,这个曾经的用水大户已经成为德令哈有名的节水企业,公司负责人向我们介绍到,以前浇水用漫灌,不仅浪费水资源,而且费时费力 。如今在近2000公顷的枸杞园中,畅通田间的“毛细血管”布满了整个园区,这种滴灌方式不仅做到了“精准”浇水、施肥,也让枸杞迎来了丰收 。“如今年年都是丰收年,这离不开高效节能的灌溉技术 。”
“枸杞种植相对于其他农作物,对降水量的要求要低一些,如果精准灌溉每亩地200立方米就够,以前采取大水漫灌,每亩1200立方米的水都不够 。”说起这套先进的灌溉设备,德令哈市水利局河湖中心主任刘海忠打开了话匣子:“每亩地能省1000立方米的水,节约出来的水,能多灌溉5个同样大小的枸杞园 。”
拧紧“水龙头”的不仅仅是枸杞园,在海西州德令哈市的柏树山草场,15000个喷头两两相隔12米整齐排列在草场上,与以往相比,现如今灌溉用水不足五分之一 。草原喷灌成了这里引水绿化、保护生态的“最优解” 。如今凭借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当地试图通过发展旅游业提高综合效益,让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得到良性发展 。
所见仅为局部,3年来,海西州累计实施农田水利节水改造项目65项,完成投资5.56亿元,改善灌溉面积2.16万公顷,随着一个个项目落地,海西州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25左右提高到0.47,年减少输水损失约1.7亿立方米,相当于每年节省了一个尕海湖 。
为了推进水资源利用,海西还对流经区域的河流从入水口进行管控,并沿途对水资源进行水权改革,确权到户 。用这种方式改变过去“水从门前过,用多用少都没错”的现象,形成流域间、区域上下游、行业间和用水户间等多种水权交易模式 。
在德令哈市水利局,占据了整整一面墙的水库计量设施平台屏幕上,分布着密密麻麻的数据 。据工作人员介绍,从水库中流出的水能得到有效的实时监控,哪里用得多哪里用得少相关数据都会实时反馈到平台,有了这样一个平台,达到了节水目的同时也减少了以往用水户之间的水权纠纷 。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 。”在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海西深入贯彻新时代治水方针,积极探索,砥砺前行 。如今的德令哈,天蓝地绿,碧水长流,辽阔的瀚海戈壁上,呈现出一幅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