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特写:内蒙古最后一批"三少民族"贫困人口"摘帽"

5日清晨 , 嫩江右岸的达斡尔族村屯哈布奇村雪霁天晴 。 阳光照得屋里暖烘烘的 , 达斡尔族老人熬珍花特意穿上红色花衣裳 , 端坐在火炕上 , 从扶贫干部手里接过脱贫告知书 , 一笔一画地签上名字 , 高兴地说:“我脱贫啦!”
随着国家各项扶贫政策的落地 , 熬珍花等最后一批贫困户陆续领到脱贫告知书 , 标志着内蒙古“三少民族”正式告别贫困 。
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生活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境内 , 在渔猎、服饰等方面具有比较接近的文化形态 。 达斡尔族约8万人、鄂温克族2万余人、鄂伦春族仅2000多人 , 被称为“三少民族” , 2014年精准识别的贫困总人口高达10281人 。
熬珍花所在的哈布奇村 , 达斡尔族占九成以上 , 不少老弱病残人口、缺乏发展条件的老乡生存艰难 。 熬珍花一家5口有3个病号 , 全靠儿子一人在外打工糊口 , 最难的时候买包咸盐的钱都凑不出来 。
据了解 , 内蒙古将最后一批少数民族贫困人口作为重中之重 , 集中帮扶力量和财政资金 ,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 发展民族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 , 并因地制宜采取了生态移民、产业扶贫、兜底保障等扶贫举措 。
熬珍花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 , 享受到低保、养老、子女上学、住院报销等政策 , 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 同时 , 整个“三少民族”群体也都在生产生活上实现历史性跨越:鄂温克族猎民等原始部落迁下山定居 , 直接跨入现代社会;鄂伦春族大力发展传统民俗旅游 , 寻求古老民族绿色转型;达斡尔族人发挥过去以物易物的经商传统 , 勇闯商海拥抱未来 。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扶贫办主任李晓东表示 , 为了确保少数民族群众脱贫之后还能有发展的后劲 , 近两年旗里正谋划民族服饰、大豆深加工、养殖等特色产业 , 让那些靠兜底保障的群众有属于自己的产业 。
今年 , 熬珍花通过扶贫贷款发展起养牛产业 , 全家人均年收入超1万元 。 站在牛棚前 , 她充满期待地说:“3只母牛怀犊 , 就等明年产犊了 , 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鄂伦春族|特写:内蒙古最后一批"三少民族"贫困人口"摘帽"】“‘三少民族’的沧桑巨变 , 成为中国各民族携手前行、摆脱贫困的缩影 。 ”内蒙古社科院副院长毅松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