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田|井田、名田、王田、屯田、均田,古代的土地制度是怎么发展更替

_原题为 井田、名田、王田、屯田、均田 , 古代的土地制度是怎么发展更替
俗话说得好 , 民以食为天 , 吃得好穿得暖 , 自然是一团和气 , 而反过来 , 如果出现了某种原因致使人民衣食无着 , 不用说也知道会怎样 。
谈及过往的经验 , 致使一个强大的王朝轰然崩塌的重要原因 , 往往是过于严重的土地兼并 , 导致众多贫农无地可种 , 无地可种就无收入可言 , 而无收入则无吃穿用度可言 。 这与小农有所不同 , 即便是年景不好 , 有几亩地可供种植的小农也能收一些粮食自食 , 不至饿死 。 而完全无地的贫农则不同 , 一旦年景不好 , 则往往只有饿死这一结局 。
在古代 , 土地兼并对小农的伤害可见一斑 , 如何抑制土地兼并 , 或者说 , 如何保护脆弱的小农经济 , 就得依靠合理的土地制度来保障 。
我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众多 , 包括井田制、名田制、王田制、屯田制、均田制等等 , 这些制度有的是原始村社公有 , 有的是国家所有 , 有的是国有与私有并存 , 这些土地制度是如何更替如何发展的呢?
王田|井田、名田、王田、屯田、均田,古代的土地制度是怎么发展更替
文章图片

一、 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夏前)
中华文明的起初 , 是在众多神话故事之中的 , 包括刚刚学会修房子的有巢氏时期“构木为巢 , 以避群害” , 还有刚刚学会钻木取火的的燧人氏时期“钻燧取火 , 以化腥臊” 。 有巢氏和燧人氏两个神话 , 所反映的其实就是我国的原始社会的情况 。 为了对抗自然灾害 , 获取足够的食物 , 人们少则十几个 , 多则几十个人在一起 , 以氏族为纽带 , 过着群居的生活 。
起初人们以打猎和采集野果为生 , 这也就无所谓土地了 , 等到人们学会种地之后 , 土地就成为了资源 。 这时的土地属于集体资源 , 人们听从部落族长的安排去耕耘土地 , 所收获的粮食再由族长安排 , 尽可能的保证部落每个人都不至饿死 。
这就是起初的原始公有制 , 等到生产力提高 , 人们的粮食有了盈余 , 这就开始有了私有制 。 起初的土地制度 , 就是井田制 。
王田|井田、名田、王田、屯田、均田,古代的土地制度是怎么发展更替
文章图片

二、 井田制(商周春秋)
对于井田制的社会性质认识有过一场激烈的讨论 , 但目前我们一般认为井田制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
所谓井田 , 就是将土地纵横两道大致分为九块 , 中心一块为公田 , 其余八块为私田 , 公田的收入所得要全部上缴领主 , 私田的一部分收入也要上缴 。
那么 , 为什么说这种制度是国有制呢?
其实很简单 , 这些土地的收入虽然是一部分归领主一部分归耕者 , 但归根结底这些土地并不是地方领主所有的 , 土地讲究一个“普天之下 , 莫非王土” 。 因此 , 才有“田里不鬻”的规矩 , 土地是不能买卖的 , 因为他们的主人是周天子 , 地方诸侯和耕种者 , 只是享有使用权而已 。
王田|井田、名田、王田、屯田、均田,古代的土地制度是怎么发展更替
文章图片

三、授田制(战国)
但遗憾的是 , 道随时移 , 看起来很美好的井田制也有走向崩溃的一天 , 在春秋时期 , 随着铁制农具等等耕作工具的使用 , 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 这导致了两个变化 , 一是不需要一大帮子人集体耕作 , 二是出现了劳动力的多余 , 劳动力出现富裕的情况 , 自然会自发的开垦荒地 , 荒地的开垦非常复杂 。 开垦出的荒地归谁所有?需要给领主上缴收入吗?可以买卖吗?
这些实际问题都是井田制不能解决的 , 因此 , 新的土地制度的出现 , 就成了势在必行 , 这就是授田制 。
所谓的授田制 , 就是国家直接向农民授予土地的使用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