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京基层门诊量增幅连续42个月高于二三级医院

【北京|北京基层门诊量增幅连续42个月高于二三级医院】本报采访人员 贾晓宏快到月底了 , 74岁的李森又到建国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了一圈 。见到家庭医生李海东 , 还没开口说话 , 李森就笑了 。 2014年 , 建国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好后 , 李森和签约的家庭医生李海东成了好朋友 。 每个月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拿”药 , 顺便量量血压 , 和李大夫聊聊天 , 是退休教师李森每个月的“必修课” 。 “李大夫今年也50多岁了 , 我真舍不得她退休 , 就盼着她能多干几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吸引李森的 , 不仅仅有家庭医生 , 还有越来越全的小药房、越来越低的药价和越来越畅通的转诊通道 。 2017年 , 北京市启动医药分开综合改革 , 取消药品加成 , 实施药品阳光采购 , 规范调整了435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 。 改革之后 , 李森每个月的药费从原来的上百元下降到现在的40元 。 以前大医院才有的一些药品 , 随着社区医疗机构用药目录的调整 , 社区的小药房里也“备货”了 。 更让她感到便利的是建国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北京协和医院等大医院建立了转诊通道 , 协和医院的全科门诊定期按需专门接诊建国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转的患者 。说起上一次的就诊经历 , 李老师连连感叹:太方便了!前段时间 , 李森因为泌尿系感染需要转到上级医院就诊 , 李海东医生早早给她开好了转诊单 。 “周四那天 , 我拿着转诊单就去了协和医院 , 不用挂号 , 也不用排队!”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 , 李森犹豫着要不要去社区开药 , “去吧 , 担心不安全;不去吧 , 药不能停 。 ”就在她举棋不定时 , 她接到了李海东医生的电话 , “李老师 , 您在家里等着 , 我们给您送药去 。 ”建国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熊卫红说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入新址5年来 , 成为周边4.8万名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量年年攀升 。改变 , 不只发生在城区 。 去年年底 , 昌平区南口镇陈庄村建好了卫生室 , 乡村医生兰永生将自家院里的卫生室搬到了村委会旁边 。 新的卫生室面积超过60平方米 , 配备了近400种常用药 。 深秋时节 , 正午的阳光透过明亮的玻璃窗洒进治疗室 , 驱走了淡淡的寒意 。 60平方米的空间 , 已经成为村里老老少少的健康小屋 , 他们再也不用奔波到镇上去看病 。改变 , 源自2017年4月8日开始实施的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 。 改革效果显著 , 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成效明显 , 一些普通病常见病逐步分流到基层机构 , 扭转了10多年来基层诊疗量下降或徘徊的局面 。 医药费用增幅下降 , 医保患者负担平稳 , 困难群众得到有效救助 。 2019年6月15日 , 北京市进一步实施以“一降低、一提升、一取消、一采购、一改善”为主要内容的医耗联动综合改革 , 规范调整6621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 , 取消医用耗材加成 , 开展国家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和京津冀医用耗材联合采购 , 改善医疗服务 , 加大医疗保障改革力度 。医改实施以来 , 分级诊疗效果持续向好 。 截至2020年9月 , 基层门诊量增幅连续42个月高于二级和三级医院 , 呈现门诊服务向基层机构分流的良好态势 。 医药费用得到持续控制 , 2019年6月实施医耗联动综合改革以来 , 医药费用较同期减少12.8% , 是近15年以来费用增长幅度最低的一段时期 , 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进一步加强 。 与此同时 , 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 截至目前 , 全市农村地区(镇乡村)共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900个、村卫生室2613个 , 基本建立起覆盖农村地区的基层卫生服务网络 。 “十三五”以来新建和改扩建500余个村卫生室 , 实现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