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强政策重创新 包头稀土高新区加速迈向“世界磁谷”

包头稀土高新区着力构建“两院五园”协同创新的稀土研发新格局 , 累计建成稀土类企业研发中心30家、占内蒙古自治区研发中心的38% , 稀土类院士工作站5家、占内蒙古自治区院士工作站的71% 。
本报采访人员 张景阳 通讯员 贾婷婷
采访人员10月11日从包头稀土高新区(以下简称稀土高新区)获悉 , 一项通过“镍-铜-半光亮镍-亮镍”4层镀膜形成的稀土磁体表面镀膜新技术成功应用于3C系列电子产品 。 该技术能够有效提升产品一致性和稳定性 , 可促使磁体表面由纵向腐蚀变为横向腐蚀 , 将产品耐腐蚀性和使用寿命提高2倍以上 , 镀层厚度从传统镀膜技术的15微米缩减至10微米 。 目前下线的产品供不应求 , 稀土原材料就地转化率达100% 。
今年以来 , 稀土高新区以全力打造“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磁谷”为目标 , 通过招大引强、政策引导、科技创新等系列措施 , 以磁科技带动磁应用、磁应用带动磁材料 , 鼓励企业发展中高端稀土永磁材料 , 生产高磁性能、高稳定性、高一致性的永磁材料产品 , 提升产品附加值 , 改进生产、加工检测技术及装备 , 提高自动化能力 , 进一步增强高性能磁性产业的影响力 , 助力包头“磁都”建设 。
深耕磁应用 推动稀土材料做大做强
来到稀土高新区科锐微磁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年产5000吨快淬磁粉产业化项目现场 , 机声隆隆、焊花四溅 , 项目一期工程年产2000吨快淬磁粉、500吨注塑钕铁硼颗粒料、500吨注塑磁体生产车间正在加紧建设 。
该企业总经理蔺继荣介绍说:“项目预计2021年年底投产一台套设备 , 2022年年底全部达产 。 届时 , 年产值可达3.1亿元 , 年销售收入约4.12亿元 。 工程全部完成后 , 包头将成为全国最大的黏结快淬磁粉、注塑颗粒、注塑磁体生产基地 。 ”
眼下 , 着力发挥稀土资源优势和企业集聚优势 , 助推产业补链延链扩链强链 , 已成为稀土高新区加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利器 。
【高新区|强政策重创新 包头稀土高新区加速迈向“世界磁谷”】目前 , 稀土高新区共有稀土企业115家 , 其中永磁材料企业35家 。 今年 , 稀土高新区充分发挥稀土资源和既有产业优势 , 实施总投资81.13亿元的稀土重点项目26个 , 打造龙头企业带动、骨干企业集聚、新兴企业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
“目前 , 磁性材料依然是包头稀土产业发展的重头戏 。 2019年全球永磁材料的产能为17万吨 , 包头产能达到3万吨 , 约占全球的六分之一 , 优势非常明显 。 我们要延续既有优势 , 拓宽稀土功能材料发展 , 延长永磁材料产业链 , 支持永磁材料企业做大做强 。 ”中国科学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主任池建义表示 。
锻长板补短板 打通稀土产业发展全链条
随着20余家稀土企业的入驻 , 稀土高新区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对推动稀土产业迈向中高端发挥着重要作用 。 近年来 , 稀土高新区布局稀土全产业链 , 加速建成全国电镀规模最大、配套最全的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 , 基地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 , 包括45栋生产车间 。
“基地落成前 , 包头稀土产品很难做成终端产品 。 基地的落成不仅打通了稀土行业向终端迈进的瓶颈 , 还填补了稀土高新区电镀产业的空白 。 ”稀土高新区科技创业中心总经理安永平说 。
眼下 , 稀土高新区正通过统筹规划、科学研判、远景布局 , 逐步占领全球稀土市场制高点 , 推动稀土产业振翅腾飞 。 稀土高新区稀土和高新技术产业局稀土产业基地管理处副处长张艳苹告诉采访人员:“稀土高新区稀土产业已形成永磁、储氢、催化、抛光、合金五大产业链和集稀土科研、生产、检测、交易为一体的稀土产业集群 , 稀土及配套企业已突破百家 , 从业人员累计超万人 , 稀土企业集聚效应凸显 , 形成了相互配套、竞相发展的良好模式 。 ”
目前 , 稀土高新区成立了国内首个稀土产品交易平台 , 建成交易结算、仓储、物流、质验、供应链金融、信息(大数据)等六大服务体系;建成内蒙古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 , 开展稀土磁性材料、储氢材料、抛光材料、催化助剂材料等检验检测 , 为稀土新材料企业和下游应用企业提供技术评价、设计检验、功能验证等服务;驻区80%以上的稀土企业建立了自动控制、在线监控及数据实时传递系统 , 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一致性显著提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