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经幢|玩味历史 | 西夏人与保定

_原题是:玩味历史<71> | 西夏人与保定)
初游古莲花池的人知道 , 古莲花池宸翰院内有两通西夏文经幢和一通老索神道碑 , 如不听讲解员解说 , 有的或许有疑问:何为西夏人?经幢上刻的什么文字?保定何时发现了西夏人?保定怎么来了西夏人?西夏人为何来保定?西夏人又是何时来保定的?等等一系列问题 , 且听我慢慢道来 。
西夏是指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于公元1038年至1227年间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封建政权 。 唐朝中和元年(881年) , 拓跋思恭占据夏州(今陕北地区的横山县) , 封定难节度使、夏国公 , 世代割据相袭 。 公元1038年 , 李元昊建国时便以夏为国号 , 称“大夏” , 又称白上国 。 又因其在西方 , 宋人称之为“西夏” 。
【西夏文经幢|玩味历史 | 西夏人与保定】西夏的建立 , 对当时中国北方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但西夏立国之国际周边环境实在是太恶劣 , 北方是日益强大的蒙古部落、东方是辽和金、南方是汉民族建立的宋帝国 , 后来还有西边的耶律大石所建的西辽政权 。 在强敌环伺中 , 西夏共传十帝 , 立国190年 。
西夏建国后 , 国王李元昊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本民族语言的文字 , 就是我们所说的西夏文 。 西夏文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 , 提取了部分汉字偏旁部首、笔画 , 参照融合了契丹文字的造型 , 演绎成十二卷 , 经过好几年才创制出来的颇具个性特征的民族文字 。 西夏文共有6000字 , 难识难读 , 在西夏文字的造型中 , “撇儿”“捺儿”“横”“竖”笔画的应用十分频密 , 因此而构成了一种叠床架屋、繁复紧密的特点 , 使人看来感到具有一种严谨致密、端庄静穆的气象 。 西夏文是表意性的复合象形文字 , 它与汉字并行使用于当时的西夏国内 。 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国家典籍、公告、文书、货币、经卷、碑刻以及日常生活之中 , 也被作为一种民族文字播扬到远方 。 西夏人与保定的关系也正是从保定出土的西夏文碑刻中找到答案的 。
西夏文经幢|玩味历史 | 西夏人与保定
文章图片

《西夏文经幢》拓片(局部)
古莲花池内的两通西夏文经幢是1962年9月原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根据原河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提供的线索 , 在保定城北韩庄调查发掘的 。 采访当地老年人 , 得知此处原有古代寺院 , 俗称“大寺”或“西寺” , 清末尚存山门、院墙、东西配殿和大殿 。 殿内塑九阎君和三肖女像 , 故又称它为奶奶庙 , 庙内有喇嘛教宝瓶式白塔一座 , 所以又有“塔寺”之称 。 两座石幢原立于“大寺”内 。 民国时期 , 寺院荒废 , 两幢倾倒 , 埋入寺院北面的路沟中 。 后因雨水冲刷 , 露出幢身的一角 。 发掘的两幢形制相同 , 都由顶盖、幢身、基座三部组成 , 平面呈八角形 。 两幢大小相差不多 , 一号幢顶盖高42厘米、幢身高158厘米、基座高63厘米、通高263厘米 。 二号幢顶盖高顶盖高36厘米、幢身高143厘米、基座高49厘米、通高228厘米 。 该经幢建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 , 幢身八面皆刻楷书西夏文“尊胜陀罗尼经” 。 此前一般认为 , 至正五年(1345年)建成的居庸关过街塔洞壁西夏文石刻是现存最晚的西夏文资料 。 这一发现将西夏文字使用的下限由元末推迟到明中叶 , 至少下延了150多年 , 一度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轰动 。
西夏文经幢|玩味历史 | 西夏人与保定
文章图片

莲池书院博物馆宸翰院内的《西夏文经幢》
1985年11月 , 保定市文物管理局主持进行了第三次全市文物普查 , 在保定市颉庄发现了元代摹刻苏天爵书丹的“老索神道碑” 。 神道碑是立于墓道前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石碑 , 该碑原在乐凯胶片厂内 , 后移存古莲花池里 。 原碑四面柱形 , 高3.85米 , 宽0.95米 。 存碑身、碑帽、碑座佚失 。 碑帽以盘龙造型 , 雕刻浑圆苍劲 , 篆额“大元敕赐顺天路达鲁花赤老索神道碑铭”分6行 , 行3字 。 碑体四面有字 , 因一面遭到破坏 , 现存留三面文字 。 梁松涛先生在《〈河西老索神道碑铭〉考释》中对此碑有完整的录文 , 由此可知 , 碑文记载了老索家族四代人从蒙古汗国至元末的主要情况 , 是研究西夏遗民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 根据碑文 , 老索死后“葬于清苑县太静乡之先茔”即今天的保定市区韩庄、颉庄一带 , 进一步证明早在元代保定就生活着西夏人 , 这与明代保定的西夏移民是一脉相承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