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七百多年的严家桥古村,有锡剧第一村的美誉

_原题为 七百多年的严家桥古村 , 有锡剧第一村的美誉
无锡 “十大古村落”中 , 位于锡山区羊尖镇北部的严家桥村 , 还是地方戏锡剧的诞生地之一 。 严家桥村的地理位置比较独特 , 它分别与无锡的江阴市、苏州的常熟市接壤 。 昔日 , 村里那条南北走向的永兴河 , 是江阴、张家港等地区到苏杭地区的水上交通要道;而河上那座建于明朝的 “严家桥” , 则是陆路连接无锡与常熟的必经之道 。 从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起 , 严家桥村就是无锡著名的米码头、布码头、书码头和医药码头 , 但严家桥最富人文气息的 , 是被外界誉为的 “锡剧第一村” 。
古村|七百多年的严家桥古村,有锡剧第一村的美誉
文章图片

整个华东地区 , 共有三大地方戏曲 , 分别为越剧、黄梅戏和锡剧 , 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叶圣陶老先生也曾把锡剧比作“太湖一枝梅” 。 锡剧诞生的历史不算长 , 业界比较公认的时间为清朝的乾隆年间 。 那时锡剧只是叫做“滩簧” , 是农村民间一种用吴语方言的说唱形式 , 也没有专业演员 , 常常在农村的庙会、集市上表演 , 结束后再回家耕田 。 虽然表演比较简单 , 但因为演唱的内容比较接近农村的日常生活 , 因而在环太湖周边流行甚广 。
古村|七百多年的严家桥古村,有锡剧第一村的美誉
文章图片

而关于锡剧的起源地 , 则各有各的说法 。 有说是起源于常州的武进农村 , 有说是起源于无锡的张泾乡 , 后者基本跟现今的严家桥村有关联 。 民国时期 , 滩簧开始进入大上海演出 , 当时对外挂牌都要区分“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 , 后来两地滩簧合并 , 锡剧又诞生了新的名称“常锡文戏” 。 解放初 , 常锡文戏再次改名为“常锡剧” , 直到上世纪的五十年代中 , 为了规范地方戏曲 , “常锡剧”正式更名为“锡剧” 。
古村|七百多年的严家桥古村,有锡剧第一村的美誉
文章图片

说严家桥村是“锡剧第一村” , 并非杜撰 , 它的故事可以说上三天三夜 。 因为严家桥村独处重要的交通枢纽 , 人来人往 , 货物涌动 , 使严家桥村自诞生之日起 , 就一直要比起周边的其它乡村来的富裕 。 加上严家桥村出了无锡工商业四大家族之一的“唐氏家族” , 开了无锡工商业的先埠 , 即便你现在去严家桥村 , 依然能见到当年唐家建造出来的唐氏仓厅、唐家码头、永兴桥、梓良桥旧址;唐家当年创办的春源布庄遗址、翼农蚕种制造场旧址和利家砖瓦厂等历史遗存 。 经济上的富裕 , 为文化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古村|七百多年的严家桥古村,有锡剧第一村的美誉
文章图片

严家桥村出过锡剧历史上的很多个“第一” , 像锡剧史上最早的滩簧女艺人青宝姑娘 , 据说青宝貌美如花 , 受到喜欢唱滩簧戏的父亲“真传” , 年纪轻轻就在严家桥等地演唱滩簧 。 在清朝末年 , 一个出头露面且能唱戏的姑娘 , 自然会受到百姓的关注 。 为此有青宝出场演唱的时候 , 总会挤满观众 。 民间传说但凡青宝开唱 , 一定是通宵达旦 , 实在是观众太多 , 所以民间也把青宝称之为“两头红” , 无锡方言的意思就是从晚上头唱到早上头 。 只是关于青宝的文字记载甚少 , 也没有任何相片资料留下来 。
古村|七百多年的严家桥古村,有锡剧第一村的美誉
文章图片

大概是滩簧在严家桥地区太红火了 , 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 , 慈禧太后下旨意 , 严禁民间的滩簧演出 。 当时的无锡县令王年慈 , 特意在严家桥村竖立一块石刻“禁碑” , 上书四个大字“禁唱滩簧” 。 同时这位王县令 , 还经常派县役下乡捉拿唱滩簧的人 。 这一局面直到大清朝亡了 , 才得以改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