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行走中原丨在大相国寺感触历史与文化
_原题为 行走中原丨在大相国寺感触历史与文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中原|行走中原丨在大相国寺感触历史与文化】大相国寺 , 位于开封市的中心 , 是中国十大汉传佛教名寺之一 。这里原为战国时魏公子信陵君旧宅 , 北齐文宣帝高洋于天保六年(555年)创建寺院 , 命名为建国寺 , 后毁于兵燹 。 唐朝初年 , 僧人慧云重建建国寺 , 适逢睿宗李旦即位 , 他当过相王 , 遂赐名为相国寺 。 宋代 , 相国寺多次扩建 , 占地500余亩 , 僧众数千人 , 为全国佛教中心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河泛滥 , 相国寺被淹 , 寺内建筑荡然无存 。 相国寺现存建筑大多是清代重建 。 民国初年 , 相国寺曾翻修八角殿 , 改建法堂 。 1927年 , 冯玉祥一度改相国寺为中山市场 。 新中国成立后 , 又多次修葺 。 如今 , 相国寺已成为开封著名的文化地标 。现在的大相国寺 , 依然殿宇巍峨 , 草木葳蕤 , 香烟袅袅 , 钟磬悠悠 。 其壮丽正如元代诗人陈孚在《登相国寺资圣阁》中所言:“大相国寺天下雄 , 天梯缥缈凌虚空 。 三千歌吹灯火上 , 五百缨缦烟火中 。 ”一若从空中俯瞰 , 你会发现大相国寺迥异于别的名寺 。 它坐落在繁华喧嚣的市中心 , 山门朝向热闹的大街 , 背后是著名的鼓楼夜市 , 左右两侧是密集的居民区和商铺 。 “修行何须山水间” , 是大相国寺代代相传的法语 。 一代又一代僧人在闹市中 , 历练成高僧大德 。大相国寺内现存主要建筑多为清代重修 , 规模远逊唐宋 , 但格局基本未变 , 仍然“金碧辉映 , 云霞失容” 。 现存主要建筑坐落在一条中轴线上 , 自前向后依次是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大师堂等 。从喧嚣闹市一脚踏入大相国寺殿式山门 , 马上进入一个气象清幽的佛的世界 。相传 , 大相国寺主殿大雄宝殿始建于北齐 , 明末没于河中 , 清朝顺治年间 , 由一位姓贾的河南巡抚重建 , 气势磅礴 , 有“中原第一殿”美誉 。大雄宝殿内 , 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 。 殿内房柱上 , 悬挂着一副顶天立地的楹联:汴梁自古繁华 , 溯信陵卜宅 , 天保建寺 , 唐宋迄今 , 香火因缘历劫盛 。 佛法西来微妙 , 算白马驮经 , 达摩面壁 , 东南遥望 , 金轮辉映万家春 。这副楹联 , 高度概括了大相国寺的建寺史 。 “信陵卜宅、天保建寺”是大相国寺寺史的关键点 。 信陵君是魏国的公子无忌 , 他招贤纳士 , 名冠诸侯 。 历史上 , 信陵君“窃符救赵”充分显示了他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节操 。 信陵君死后 , 他的故宅被改成三义庙 , 以纪念信陵君和他招纳的贤士侯嬴和朱亥 。 到了北齐天保年间 , 因为文宣帝既信佛又推崇信陵君 , 他下诏在此地敕建建国寺 , 文宣帝还铸造了信陵君铜像奉于寺内 。 后来建国寺毁于兵火 , 唐代在原址重建寺院 , 寺前仍建公子亭以纪念信陵君 。中轴线上的第三座佛殿八角琉璃殿 , 因八角造型得名 , 也称罗汉殿 , 建于清乾隆年间 , 其独特造型在中国佛教建筑中绝无仅有 。八角琉璃殿内有一尊千手千眼菩萨像 , 造像细腻生动 , 是大相国寺镇寺之宝 。 据记载 , 它是乾隆年间一位无名艺人费时58载 , 用一株完整银杏树雕成 , 像高3米 , 重约2000公斤 , 四面造型相同 , 每面各有大手6只和扇状小手三至四层 , 每只手掌中均刻有一眼 , 合计1048只眼 , 俗称千手千眼佛 。二唐代 , 是大相国寺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华彩乐章 。 “画圣”吴道子在此画了文殊菩萨像和维摩像 , “塑圣”杨惠之在此塑了五百罗汉像 。 “画圣”“塑圣”助力大相国寺成就文化名寺之名 , 可惜画像与塑像今皆不存 。唐代大相国寺有多壮美?唐代大书法家李邕在其所撰的《大相国寺碑》中盛赞:“棋布黄金 , 图拟碧络 , 云廓八景 , 雨散四花 。 国土威神 , 塔庙崇丽 , 此其极也 。 ”“人间天上 , 物外异乡 , 固可得而言也 。 ”唐初 , 大相国寺得以重建 , 源自高僧慧云的奇遇 。慧云是湖南人 , 曾负笈衡山习学佛法 。 记载称 , 他来到东京夜住繁台 , 灿烂星斗下 , 他看见城中郑审家花园水池中显出梵宫(即佛寺)影子 , 其殿台楼阁 , 与天宫一般无二 。 慧云对僧徒说 , 我知道《华严经》上说 , 若是琉璃地上出现宫殿影子 , 此乃不可思议之境界 。 于是他发宏愿 , 要在汴梁城中建佛寺 。 之后慧云又在建国寺旧址废墟中掘得一通古碑 , 以为佛的指引 , 遂在原址上重建建国寺 , 铸造高达一丈八尺的弥勒佛像 。 适逢相王李旦即位为睿宗 , 他当过相王 , 将建国寺赐名为相国寺 。自睿宗之后 , 又经唐代多位帝王先后建起排云阁、普满塔等当时开封最高大辉煌的建筑 , 相国寺终成“塔庙崇丽”之景 。大相国寺作为唐代集建筑艺术之大成者 , 它的楼门卷檐技术就奥妙无穷 。 到了宋代 , 《木经》作者大匠喻皓也不解其中奥秘 。 宋《谈丛》记载:“他皆可解 , 惟不解卷檐耳!每至其下 , 仰而观焉 。 立极则坐 , 坐极则卧 , 求其理而不可得 。 ”唐代 , 有众多的艺术家把技艺奉献给了寺院 。 相国寺内壁画塑像 , 多出自大师之手 。佛殿内 , 画圣吴道子所绘文殊菩萨像与维摩像 , 形神皆备 。 吴道子一生作画甚丰 , 壁画就有“三百多堵” , 相国寺内的文殊菩萨像和维摩像 , 是其代表作 。著名画师王温的装銮彩画 , 为“天下一绝” 。 明代王世贞所辑的《王氏画苑》一书中说:“观其金像彩画圣容 , 能具种种大慈大悲 , 端严相好 , 诚得当来下生 , 善现救护之意 。 ”“塑圣”杨惠之据说和吴道子是师兄弟 , 皆从师于名画家张僧繇 , 唐无名氏《时人为杨惠之语》中道:“道子画、惠之塑 , 夺得僧繇神笔路 。 ”相国寺内有他用“壁塑”之法所塑的五百罗汉 。 壁塑是中国绘画、雕塑合一的艺术形式 , 亦称“隐塑”或“影壁” , 塑造神鬼、人物、山水、楼阁等 , 施以色彩 , 形成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特殊样式 。 杨惠之壁塑 , 时称天下第一 。吴道子的画与杨惠之的雕塑 , 一直保存到宋代 。 宋代大诗人梅尧臣来到大相国寺 , 见之称奇 , 写诗盛赞:“吴画与杨塑 , 在昔称绝伦 。 深殿留旧迹 , 鲜逢真赏人 。 一见如宿遇 , 举袂自拂尘 。 金碧发光彩 , 物象生精神 。 岁月虽已深 , 奇妙不愧新 。 惊嗟岂无意 , 振播还有因 。 乃知至精手 , 安得久晦堙 。 ”梅尧臣用衣袖拂去尘埃 , 吴画杨塑宛若新制 。 梅尧臣感慨不已 。三佛教在宋朝得到大发扬 , 全国有佛教寺院4万多所 , 仅开封一地就有近百座佛寺 , 最著名最显赫者依然是大相国寺 。 自宋太祖开始 , 它成为皇家寺院 , 多位皇帝与它有交集 。大文学家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讲:“太祖初幸相国寺 , 至佛像前烧香 , 问当拜不当拜 , 僧灵赞宁奏曰:‘不拜 。 ’问其何故 , 对曰:‘见在佛不拜过去佛 。 ’赞宁者 , 颇知书 , 有口辩 , 其语虽类俳优 , 然适会上意 , 故上微笑而颔之 。 遂为定制 , 至今行幸焚香皆不拜 。 议者以为得体 。 ”据称 , 宋太祖赵匡胤进相国寺之前 , 对佛教有疑虑 , 甚至还有拆庙的想法 。 他第一次进相国寺时 , 询问应不应当拜佛 , 僧人首领赞宁说“见在佛不拜过去佛” 。 这句话甚合赵匡胤之意 , 他决定不再拆寺庙 , 佛教才得以发展 。宋代佛教大发展 , 表面原因是僧首妙语投了帝王意 , 最根本原因是佛教适应了统治者需要 , 为巩固赵宋皇室江山尽了力 。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重修相国寺内的普满塔 。 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 , 在相国寺内重建三门 , 门上建楼 , 甚为雄伟 , 太宗挥毫染翰 , 御笔书写“大相国寺”四个大字 , 制成匾额 , 悬挂于山门上 。 有了天子题额 , 相国寺作为佛教名刹 , 妇孺皆知 。宋人所辑《邵氏闻见后录》一书记载 , 宋太祖赵匡胤攻灭南唐 , 得了不少李廷珪父子所制之墨 , 这是李后主御用墨 。 修缮大相国寺山门时需要大量墨漆 , 太祖下诏使用这个墨 。 山门修成后色泽鲜艳 , 永不褪色 , 这给李氏父子产品做了个大广告 。 到宋徽宗宣和年间 , 黄金可得 , 廷珪墨却不可得了 。宋代第六任皇帝宋神宗和相国寺交集尤多 。 《石林诗话》记载 , 神宗元丰年间久旱 , 神宗在宫禁中祷告祈雨 。 他梦见一僧乘马驰骋空中 , 口吐云雾 , 风雨大作 。 次日 , 神宗派内侍在京城中寻找梦中所见之僧 , 内侍在相国寺三门五百罗汉中看到了第十三尊罗汉 , 与神宗梦中所见相同 , 即迎入宫中 , 神宗从此对相国寺格外垂青 。因为神宗景仰佛教 , 至元丰六年(1083年) , 相国寺已有62个院落 , 其中两个是禅院 , 其余为律院 。 律院信奉律宗 , 禅院信奉禅宗 , 两者都是佛教的重要派别 。宋神宗还曾亲去大相国寺观看名家高益的绘画 , 他很欣赏高益画的阿育王作战图 , 便问高益是否知晓兵法 。 高益说 , 臣不晓兵法 , 这是根据想象绘成 。 阿育王是公元前3世纪摩揭陀国孔雀王朝国王 , 他统一了印度全境 , 因杀戮过多而皈依佛门 , 广建寺庙 , 对后世佛教影响甚大 。高益在大相国寺墙上还绘了乐工奏乐图 。 有观看者认为琵琶之音应出自上弦 , 高益画的弹琵琶者拨错了下弦 , 认为是高益失误 。 北宋科学家沈括却认为琵琶是手指拨过琴弦发音 , 这一拨虽是按住下弦 , 但声音却发自上弦 。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称赞高益“布置尚能如此 , 其心匠可知” 。四宋代寺院中 , 没有比大相国寺更显赫的了 。 唐代进士及第会刻石于长安大慈恩寺的大雁塔 , 宋代进士及第 , 会刻石于大相国寺 。 宋代高似孙在《纬略》中记载:“本朝进士题名 , 皆刻名于相国、兴国两寺 , 盖效慈恩也 。 ”这令它在文人心目中占据特殊地位 。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大相国寺)大殿两廊 , 皆国朝名公笔迹 。 ”北宋一朝 , 范仲淹、欧阳修、苏东坡、王安石、蔡襄、赵明诚、李清照等 , 都与大相国寺结缘甚深 。苏东坡作为北宋最著名的文学家 , 大相国寺少不了他的墨宝题词 。 明代李濂所撰《汴京遗迹志》记载 , 相国寺中有两块色如玄玉的苏东坡题字刻石 , 其一刻草书“哨遍”二字 , 另一石刻有“苏子瞻、子由、孙子发、秦少游同来观晋卿墨竹 , 申先生亦来 。 元祐三年八月五日 , 老申一百一岁 。 ”“哨遍”是词调名称 。 另一石记的是苏东坡携亲友来寺中观赏驸马都尉王诜所画墨竹 , 特别注明“老申一百一岁” , 颇为幽默风趣 。相国寺墙壁上曾有一首题壁诗 , 关联着王安石与苏东坡两位文化名人 。 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主持变法 , 招致多人不满 , 有人在相国寺墙壁上题诗云:“终岁荒芜湖浦焦 , 贫女戴笠落柘条 。 阿侬去家京洛遥 , 惊心寇盗来攻剽 。 ”看诗的人都觉得诗中讲的是丈夫出走 , 妻子忧愁兵荒马乱强盗掳掠 。 王安石罢相后 , 苏东坡从贬谪之地召还 , 有人以此诗询问他 。 他沉思片刻说 , “终岁”是十二个月 , “十二月”合一起是“青”字 , “荒芜”指田里有草 , “草田”两字合起来是“苗”字 。 “湖浦焦”是水去也 , 水旁加一去字是“法”字 。 依此类推 , 四句诗之意是“青苗法 , 安石误国贼民” 。这样的一座皇家寺院 , 一座文化名寺 , 曾是北宋全国最大的贸易市场 , 也是文化娱乐中心 。 《东京梦华录》记载 , 大相国寺内的演艺名角不下百人 。宋王栐撰写的《燕翼诒谋录》记载:“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 。 僧房散处 , 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 。 凡商旅交易 , 皆萃其中 , 四方趋京师 , 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 , 必由于此 。 ”宋王得臣所著《麈史》说:“都城相国寺最据冲会 , 每月朔望三八日即开 。 伎巧百工列肆 , 罔有不集;四方珍异之物 , 悉萃其间 。 因号相国寺曰‘破赃所’ 。 ”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有《相国寺内万姓交易》一节 , 对相国寺的市场交易有详尽罗列 。 书中说 , 相国寺每月开放5次 , 供百姓商品交易 。 大三门前卖的是飞禽猫犬、珍禽奇兽 。 第二、三道门卖的是日常玩具、杂物等 。 寺里庭院中架设有彩色帐幕或露天铺位 , 买卖蒲合、簟席、屏帏、洗漱用具、鞍辔、弓剑、时果、脯腊之类 。 靠近佛殿之处、两边走廊上都是满满摊位 。 佛殿后边资圣门前 , 卖的是书籍、古董、图画及各地被罢任官员贩卖的土特产和香药 。大相国寺在唐宋时期 , 无论建筑艺术还是文化影响力 , 都达到鼎盛 。 之后的大相国寺 , 屡毁屡修 。 但在历史长河中 , 仍不失其佛教名刹地位 。 佛教自东汉从印度传入我国后 , 与本土固有的儒家、道家文化互相补益 ,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之一 。 大相国寺传承不绝的佛教文化 , 是弥足珍贵的传统文化资源 。 大相国寺作为千年名寺 , 佛乐表演有悠久历史 。 2002年 , 大相国寺佛乐团恢复成立 , 佛乐表演再现 。当下的大相国寺 , 也是开封市民祈福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 每逢新年正月十五 , 相国寺还会举办元宵灯会 , 月白风清 , 华灯竞放 , 一派“火树银花不夜天”景象 。时光荏苒 , 沧海桑田 。 开封城和大相国寺均已形貌大改 。 钟楼上铜钟 , 在清秋霜天时撞击 , 仍发出清越之声 , 响彻古城 。 (任崇岳)
推荐阅读
- “徽式春晚”摆家宴 有道小吃据说“制霸中原”
- 吴尊最新杂志封面大片曝光 携NeiNei与Max出镜仿佛行走衣架
- 《街舞4》:韩庚节目偷偷准备惊喜,王一博才是行走的“团宠”
- 今晚,为缉毒英雄而歌唱!
- 央视系列节目《行走海岸线》青岛段开播在即 青岛市即墨区独占三集彰显蓝色实力
- TVB最老音乐节目《劲歌金曲》浓缩为5分钟 监制道出其中原因
- ‘行走CD’刘宇宁离开歌坛?张碧晨、萧敬腾、单依纯变身团战笑点
- 《登场了!洛阳》神都探秘之旅!他机智作答变行走的百科全书?
- 陈小春后台受访一直结巴、卡壳!“行走的提词机”张智霖再上线...哈哈哈
- 渤海之滨 黄河之州——《远方的家》即将播出《行走海岸线》滨州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