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都市报■【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大堡子镇朱北村致富记

11月11日 , 顺着平整洁净的水泥路 , 采访人员走进西宁市城北区大堡子镇朱北村 , 漂亮的彩门和整齐的小楼鳞次栉比 。在设施齐备的村组活动场所 , 孩子们在操场上奔跑嬉戏 , 老人们在幸福互助大院里晒太阳 , 一派和谐惬意的幸福景象 。
“短期脱贫靠劳务 , 长期致富靠产业”是朱北村确立的脱贫思路 。曾经的朱北村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缺乏产业支撑 , 是大堡子镇13个村中典型的贫困村 。近年来 , 通过党支部引领 , 着力在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上下功夫 , 全速培育富民产业 , 通过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 , 让全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实现增收 , 使全村群众生活和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 一股文明新风吹遍家家户户 。
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谈起朱北村这些年来的变化 , 村民朱海富深有体会 , 在他的脑海中 , 2006年之前的朱北村基础设施条件差 , 村庄建设落后 。“那时候的路坑坑洼洼 , 晴天一身土 , 雨天一身泥 。别人一进我们村 , 感觉哪里都是破破烂烂的 。”这几年 , 朱北村坚持把改善全村基础设施作为环境整治的突破口 , 狠抓基础设施建设 , 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优化升级 。通过帮扶单位协调争取 , 先后实施了退院还路 , 村组道路硬化、危房改造、村庄文化广场建设、幼儿园维修改造、“一事一议”小巷道硬化、“清理三堆现象”等一批惠民项目 。连续多年的努力 , 让村庄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
党员芦海高兴地说:“这几年我们朱北村的变化真是太大了 , 以前朱北村是出了名的穷村 , 如今我们走的是水泥路 , 喝的是自来水 , 住的是小院 , 到处整整齐齐、干干净净 。”
村庄面貌的变化带来了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的变化 。通过村内长效卫生保洁制度和“门前三包”制度的实施 , 让群众养成了文明的生活习惯 , 家家户户、院里院外的卫生打扫得干净整洁 , 每个人把自己打扮得很精神 , 在村里行走 , 一股蓬勃朝气迎面扑来 。
多元化产业让脱贫致富有保证
为了让全村群众集体富起来 , 村党支部书记通过召开支部会、党员大会将沙坑外租 , 每年租金27万元 。为增加群众增收致富的长效主导产业 , 朱北村聘请了有管理经验和作物技术的“土专家” , 指导群众种植露天蔬菜 , 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发展种植业 , 实现了种植业的发家致富 。
村民谢有天种植露天蔬菜多年 , 他将种植的小葱、西红柿、菠菜等蔬菜运到附近的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 , 收益还不错 。
“摘菜的时候注意间距 , 别离得太近了 。”11月11日 , 在朱北村钢架结构的大棚里 , 村民们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忙碌着 。大棚的负责人申国栋是朱北村村民 , 今年55岁的他和妻子承包了3栋温室大棚 , 种植油麦菜、西蓝花、西红柿等蔬菜 , 雇了几名村民帮忙 。随着种植的蔬菜种类越来越多 , 现在申国栋想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 , 让自己的产业越来越大 , 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
“村里的不少种植户 , 在发展经济方面有想法、有思路 。”村党支部书记谢洪杰说 。
国字号荣誉提振全村发展信心
近年来 , 朱北村立足村情实际 , 认真谋划、把握重点、强化措施 , 使广大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不断增强 , 村容村貌发生了新变化 , 管理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 生产生活水平、幸福指数得到有效提升 。2017年朱北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和“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