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志|陕西首次考古发现颜真卿书丹墓志

_原题为 陕西首次考古发现颜真卿书丹墓志
11月13日 , 采访人员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 , 考古人员在陕西省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发掘清理了大量隋唐时期墓葬 。 值得一提的是 , 在一处元氏家族墓地出土了4合墓志 , 其中一合墓志书丹者为颜真卿 , 这是目前国内唯一经由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颜真卿早年书迹真品 , 对于研究我国中古时代书法艺术意义非凡 。
能够出土这几合墓志真幸运
2020年夏 ,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都咸阳城考古队对秦汉新城政府储备用地内发现的百余座汉唐墓葬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 。 该地位于汉哀帝义陵以南约1.6公里处 , 秦咸阳城遗址保护区以西约2.7公里 。
“此次发掘的元氏家族墓全部被盗 , 有一些墓葬从形制上判断应是隋唐时期 , 由于没有遗物 , 很难说明与出土墓志的元氏墓葬主人是何种关系 。 ”11月13日 , 在新闻发布会现场 , 秦咸阳城考古队领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许卫红告诉采访人员 , 考古人员在发掘过程中清理了大量隋唐时期墓葬 , 其中可确证为元氏家族墓葬共3座 , 出土墓志4合 。 这些墓葬均遭早期严重盗扰 , 随葬品除墓志外 , 还出土了铜钱、塔式罐、陶俑、陶动物俑、银带扣、高足银杯等245件(组) 。 “这些墓葬屡遭盗掘 , 我们在考古发掘中竟然发现了2015年的方便面袋子 , 现在想想 , 能够出土这几合墓志以及少量器物 , 也真是幸运!”许卫红说 。
此次发掘的3座元氏家族墓均为长斜坡墓道土洞墓 , 整体平面似刀形 , 其中元大谦、罗婉顺夫妇合葬墓为五天井 , 随葬品除墓志两合外 , 出土铜钱、陶灯、塔式罐、陶人俑、陶动物俑等113件(组) 。 天井作为古代墓葬的组成部分 , 开挖在长斜坡墓道与洞室墓之间的水平隧道顶部 , 流行于北方地区 。 唐代为带天井墓葬发展和应用的高峰时期 , 通常墓主人的身份、地位与天井多寡有一定联系 , 天井越多 , 则预示着墓主人的身份越高 。
元不器墓为两天井 , 墓葬总长13.8米 , 深6.6米 。 木质单棺 , 墓主骨骼扰乱严重 。 随葬品除墓志一合外 , 还出土铜钱、陶罐、陶人俑、陶动物俑等24件(组) 。 元自觉墓与元大谦夫妇墓形制类同 , 墓葬总长31.4米 , 深9.6米 。 第4、5过洞两侧有龛 , 墓室内有砖砌棺床 , 随葬品除墓志一合外 , 还有铜镜、铜盆、铜钱、银带扣、高足银杯、瓷罐、陶人俑、陶动物俑等108件(组) 。
显赫一时的北魏皇室后裔
考古专家根据墓志内容初步研究确认 , 元大谦 , 字仲和 , 常山王七代孙 。 历任姚州都督府录事参军、陇州司仓参军、右骁卫长史、绛州龙门县令 。 开元六年(718年)三月十三日卒于绛州(今山西西南部)龙门县令任上 , 享年58岁 。 开元廿七年(公元739年)迁祔于京兆府咸阳县武安乡肺浮原先茔之侧 。 罗婉顺 , 字严正 , 元大谦妻 。 本姓叱罗 , 鲜卑人 , 北魏孝文帝时改为罗姓 。 天宝五年(746年)四月卒于长安城义宁坊(今西安市大庆路至丰镐东路间)宅邸 , 享年45岁 。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迁合于夫君旧茔 。
元不器为元大谦第三子 , 荫补国子监大(太)学生 , 未仕未婚 , 卒于开元廿四年(公元736年) , 开元廿七年(公元739年)迁祔其父母墓侧 。 元自觉为元大谦之侄 , 父元大简历任鄜州司仓参军、游击将军、右卫蓝田府左果毅都尉、左金吾卫邑阳府左果毅都尉、朝散大夫、丰州都督府长史、陕州长史 , 追赠幽州刺史、太子少师 。 本人历任蒲州虞乡县主簿、右卫率府胄曹、游击将军、左司卫率 。 夫人为尚书主客员外崔濬之女 。 卒于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 , 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与夫人同迁葬于咸阳县武安乡毕原 。
“元氏家族为北魏皇室后裔 , 鲜卑人 , 本姓拓跋 , 孝文帝改革时改姓为元 , 曾经显赫一时 。 ”秦都咸阳城考古队执行领队张杨力铮说 , 据《魏书》载 , 拓跋什翼犍是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祖父 , 追封昭成皇帝 , 在位39年 , 移都盛乐 , 与成汉、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冉魏等割据政权分立 。 常山王拓跋遵为昭成皇帝之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