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案|从清代补服看官员等级

_原题为 从清代补服看官员等级

清代一品文官补服的图案是仙鹤 。【图案|从清代补服看官员等级】(西安高家大院古典服饰博物馆馆藏)
清代二品文官补服的图案是锦鸡 。 (西安高家大院古典服饰博物馆馆藏)
○刘畅 文/图
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官服服饰 , 都有严格形制规范 。 古代官员分九品 , 品官等级不同 , 其品服的颜色、形制、质地也不同 , 以示地位高低尊卑有别 。 从明代开始出现了补服(补子) , 用以区别官职 , 并一直延续到清朝 。
明朝以前 , 主要以颜色区分官服品级地位 。 在《唐会要》中记载:“三品以上服紫 , 四品五品服绯 , 六品七品以绿 , 八品九品以青 。 妇人从夫之色 。 ”这里的“绯”指红色 , 因此“大红大紫”的官服 , 也喻指其人地位极高 , 受到众人瞩目 。 明朝开始有了补服 , 尤其到了清代 , 因为官服色彩上较为统一 , 所以就通过补服的图案与材质 , 来区分官员文武性质、官阶高低 。
清代补服图案基本沿袭前代 。 补服以图案分级最早可追溯到武则天依据袍纹规定品级事件 , 由此有了以服饰图案区分官阶的传统 。 《太平御览》卷六九二援引了《唐书》中官服图案选用的依据:“武后出绯紫单罗铭襟背袍 , 以赐文武臣 , 其袍文各有恦 。 ……宰相饰以风池 , 尚书饰以对雁 , 左右卫将军饰麒麟 , 左右武卫饰以对虎 。 ”文武官服饰分别绣鸟兽的传统应来源于此 。这种划分也被认为是用图案象征对文官、武官的品行要求 。 一般认为 , 禽鸟可以体现文官的品格高洁 , 而猛兽则可以体现武官的威武雄壮 。 这种以动物图案区分官阶的传统 , 可以说从唐代一直延续至清代 , 最终奠定了清代补服的基本形制规范 。
清代补服沿袭了明代补服的图案区分传统 , 但不同于明代官服 , 服饰色彩已不是区分官员地位的关键要素 。 清代官员服饰在材质上有区别 , 但色彩上基本较为统一 。 清代补服图案较简单、面积较小 , 一般前后成对 。 文官绣禽、武官绣兽的传统基本保留 , 以青色、黑色等深色织物为底 , 五彩织绣 , 色彩较为鲜艳 。
清代对文武官员的补服图案有明确的要求:一品 , 文鹤、武麒麟;二品 , 文锦鸡、武狮;三品 , 文孔雀、武豹;四品 , 文雁、武虎;五品 , 文白鹇、武熊;六品 , 文鹭鸶、武彪;七品 , 文鸂鶒、武彪;八品 , 文鹌鹑、武犀牛;九品 , 文练雀、武海马 , 都御史、按察使等则绣獬豸 。 这些官服均由南京、苏州与杭州的江南三织造制作 , 在做工和用料上都十分考究 。
例如高家大院古典服饰博物馆馆藏的锦鸡图案的补服 , 是清代二品文官的服饰 。 从中可看出 , 补服的大体形制为正方形 , 且绣工精细 , 色彩绚丽 。 补服中央为象征官员品级与类别的锦鸡图样 。 锦鸡图样下方的海水图样 , 和清朝官服的岩石图案一样十分常见 。 这类图像寓意着“海水江崖 , 江山永固”的愿景 。 这件补服中的枝蔓图样 , 也体现着服者文官的性质 。
明清时 , 官员不得私自改动补服图案 。 清朝很早就定下了“上下冠服诸制”和不得“变本忘先”的训诫 , 服饰制度成为一个典章制度确定下来 , 极为严格 。 但从明到清 , 这种规定也偶尔遭到官员私下破坏 。 明朝的官员逾制现象尤以武官为甚 , 到了清朝 , 这种情况也会出现 。 在清乾隆年间 , 八旗都统金简就曾试图在服饰上做出一些改动 , 因为有一段时间他身兼武二品、文二品户部侍郎 , 为了同时体现自己与众不同的双重官职 , 他就对自己的补服做出了一些改动——悄悄在武官官服补服的狮子的尾端 , 加绣了一只小锦鸡 。 这种情况被乾隆皇帝看到 , 大声斥责金简:“章服乃国家大典 , 岂容任意儿戏!”并责令他按制改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