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高仙芝两次进兵帕米尔,唐朝得以确立在西域的霸权

_原题为 高仙芝两次进兵帕米尔 , 唐朝得以确立在西域的霸权
【唐朝|高仙芝两次进兵帕米尔,唐朝得以确立在西域的霸权】纸之路:沿着战火硝烟的指向前行(二)
葱岭 , 公元747
高仙芝最重要的成名战 , 是远征小勃律 。 勃律国 , 原在今克什米尔中部 , 受日益强大的西藏吐蕃帝国攻击 , 西迁至克什米尔北部 , 也就是今天的巴控克什米尔吉尔吉特地区 , 中国史书称之为小勃律 。 然而即便迁徙 , 依然逃不过吐蕃的觊觎 , 因为他们占据的地盘 , 正是从青藏高原通往中亚 , 特别是唐朝所控制的安西四镇的咽喉要道 。 在吐蕃的软硬兼施下 , 小勃律成为其属国 , 打开了通往中亚的孔道 , 严重威胁唐朝西部边疆的安全 。
公元747年(天宝六年) , 玄宗诏时任安西副都护的高仙芝率马步万人讨伐小勃律 。 据《旧唐书》记载 , 高仙芝大军翻越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的路线为:“自安西(今库车)行十五日至拨换城(今阿克苏) 。 又十余日 , 至握瑟德(今巴楚) 。 又十余日至疏勒(今喀什) 。 又二十余日至 , 至葱岭守捉(今塔什库尔干) 。 又行二十余日 , 至播密川(今帕米尔河) 。 又二十余日 , 至特勒满川(今阿姆河上游) 。 即五识匿国(今什克南)也 。 ”
算下来 , 这支一万多人的大军 , 从今天的南疆库车(古龟兹国 , 唐代因作为安西都护府治所 , 故又称安西)出发 , 走了100多天 , 才抵达帕米尔高原深处 。 从这里开始 , 高仙芝兵分三路 , 自率中路由护密国出葱岭 。 护密国 , 即今瓦罕走廊 。 这是位于帕米尔高原南端和兴都库什山脉北东段之间的一个山谷 , 西起阿姆河上游的喷赤河及其支流帕米尔河 , 东接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 阿富汗巴达赫尚省在此与中国新疆相接 。 整个走廊东西长约300公里 , 南北最窄处仅15公里 , 最宽处约75公里 。 这个有河水流淌的狭长谷地曾是唯一沟通东西帕米尔的陆路走廊 。 今天的瓦罕走廊依然东连中国、西通阿富汗、南接巴基斯坦、北邻塔吉克斯坦 , 但却因为主体部分长期处在阿富汗的战祸纷乱之中 , 数十年来都是一条有重兵封锁、无公路口岸的荒废“通道” 。 著名的明铁盖山口(有人认为是玄奘东归入境处) , 就在其东端、中国和巴基斯坦交界处 。
三路唐军最后会合于连云堡(据斯坦因亲赴考证 , 认为即阿姆河最上游 , 今阿富汗东北的萨尔哈特) , 一举攻陷了这个天险 。 随后相继经由巴罗吉尔和达科特岭(即唐代史籍中的坦驹岭)两山口翻越兴都库什山主脉 , 循亚辛河谷而下 , 直抵它位于吉尔吉特河主河道的出口 , 从西面兵临小勃律城下 。 突然出现的唐军瞬间摧垮了敌军的斗志 , 虏获小勃律王及吐蕃公主 , 大胜而归 。 此役安西军精锐在帕米尔高原崇山峻岭间如入无人之境 , 令高仙芝声威大振 , “拂菻(拜占庭帝国)、大食(阿拉伯帝国)诸胡七十二国 , 皆震慑降附”之说虽属夸张 , 但唐朝因此得以确立在西域的霸权 , 却是事实 。
20世纪初 , 斯坦因神往于高仙芝的“浪漫主义” , 一心想搞清楚他在平均海拔五六千米以上的葱岭地区 , 到底是通过怎样一条路线跨越艰难险阻 , “神兵天降”于北印度的 。 他亲赴帕米尔高原考察 , 最后根据中国史籍记载、考古发现和地理勘察 , 认定高仙芝是亲率大军 , 自疏勒出发 , 经瓦罕走廊 , 先后横越帕米尔和兴都库什两座巍峨大山 , 这绝对算得上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 , “较之欧洲史上汉尼拔以至于拿破仑同苏沃洛夫诸名将之越阿尔卑斯山 , 还要困难呢!”
紧接着 , 高仙芝连续第二年用兵帕米尔 , 讨伐暗通吐蕃图谋攻击吐火罗斯坦的朅师国(又名羯师国) , 该国位于今巴基斯坦北部的奇特拉尔 , 据说是拉登受美军追杀时的藏身地之一 。 唐军这次熟门熟路地再次兵临北印度 , 迅速俘虏其国王勃特没 , 改立其兄、亲唐朝的素迦为朅师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