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一手资讯|5天10地检出阳性,要取消进口冻品吗


上个月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发布消息 , 进口冷冻品的外包装阳性首次检测分离到活病毒 。 这是首次在实验室外证实 , 在冷链运输特殊条件下 , 新冠病毒可以在物品外包装上存活较长时间 。
5天10地 , 多份进口冻品外包装检出阳性
今年6月以来 , 北京、辽宁、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广东、陕西、江苏等10余省份 , 都曾在进口冷链食品或包装物上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 。 近一个月来 , 各地加强了对冷冻品的监测 , 多份进口冻品外包装被检出阳性 。
11月16日 , 健康时报采访人员根据各省市卫健委、疾控中心官网梳理统计发现 , 12日至15日 , 有湖北武汉、福建泉州、福建厦门、陕西西安、山东泗水、山东济南、山东梁山、河南郑州、甘肃兰州等9地通报 , 在冷链环境中(主要是外包装)检出新冠病毒阳性 。 在当天的晚些时候 , 山东省临沂市在常态化摸排检测中 , 也发现一批从福州市马尾区流向临沂市的进口刀鱼(带鱼)核酸检测弱阳性 。
国内一手资讯|5天10地检出阳性,要取消进口冻品吗
本文插图
冷链运输提供的低温环境 , 相对有利于新冠病毒的存活 。 进口冻品检出阳性的消息层出不穷 , 导致现在经常看到一种声音 , 称不如取消进口冻品 , 以减少风险 。
取消进口冻品 , 合理吗?
这样想是不合理的 。 国内供应本身不足 , 难以保证消费需求 。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食品、农产品进口市场 。 海关数据显示 , 2019年我国各类肉进口总量484.1万吨 , 水产品进口量626.5万吨 。 而据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发布的《2020年中国进口食品行业报告》 , 2019年中国进口食品金额高达908.1亿美元 , 同比增长23.4% , 来源地达189个 。 17个品类中 , 第一名是肉类及制品 , 第二名是水海产品及制品 。 而这些产品许多都需要依赖冷链物流 。 取消进口冻品 , 市场供应链上游势必出现巨大的缺口 。
取消是不可能取消的 。 但新闻频出的同时 , 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背后的两个事实 。
第一 , 突增的新闻报道只是反应了被检出阳性的冻品的数量 , 而不是说明有问题的冻品比例增加了 。
被检出阳性的冻品仅占一小部分 。 上周四(11月12日) , 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毕克新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 重点加大对进口海鲜等冷链食品的抽样检测 。到前一天24时 , 抽检冷链食品样本超87万个 , 检出阳性结果13个 , 其他的873462个样本均为阴性 。 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说 , 在全部冻品里 , 有问题的产品占比甚至不到0.001% 。
第二 , 各地多发检出阳性样本 , 与全国加强了冷链食品防控相关 。 尤其进口冷冻食品已经成为重点检查对象 。 在这种情况下 , 管控力度加大 , 检出阳性结果的频数自然会增加 。
进口冻品的风险 , 或许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
严格规范操作 , 无需过度担心
多地冷链食品包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 , 但我们也并不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
在进口管理方面 , 海关总署表示:目前与有冷链食品输华贸易的全部109国的主管部门进行了沟通磋商;暂停出现员工聚集性感染企业的产品输华;加强风险监测 。 这意味着 , 最根本的供应源头正处在监控中 。
在国内 , 冷链产品风险防控已进入防疫新常态阶段 。 多地加强了检查力度 , 上线了冷冻食品追溯系统 , 相关行业已形成操作和经营规范 。 一旦出问题 , 各链条的反应也很快 。
【国内一手资讯|5天10地检出阳性,要取消进口冻品吗】过度担心是不必要的 , 但购买时也要注意食品卫生、做好日常防范 。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微生物实验室主任李凤琴表示 , 大量科学数据表明食品不会感染新冠病毒 , 但有可能被污染:一是受到含有病毒的水、包装材料的污染;二是受到携带病毒的食品加工者的污染 。 李凤琴建议 , 生产经营过程中要严格规范操作 , 做好食品加工环境包括食品包装材料的消毒 , 严禁病毒携带者或感染者经营食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