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网|皮肤和肢端恶性黑色素瘤的外科治疗规范中国专家共识1.0(11)

HR=0.406 , P<0.000 1) 。 分层分析发现 , M1a期患者、仅有1处转移灶的患者从外科治疗中获益更多 。
Faries等针对CancerVax公司疫苗所开展的研究是一项失败的临床药物研究 , 但却无意间证实了根治性手术对于远处转移患者预后的助益 。 该研究的入组病例均为存在远处转移的Ⅳ期黑色素瘤患者 , 结果显示 , 根治术后的中位生存时间可达35个月 , 5年生存率达40% 。
横向比较目前的热门药物临床研究结果和手术的效果(表1) , 不难看出 , 若复发的Ⅳ期黑色素瘤患者能够接受根治性外科治疗 , 其效果比任何一类药物的疗效都好 。
表1 根治性手术治疗与药物治疗复发的Ⅳ期黑色素瘤患者的效果比较
BRAF抑制剂6~816~2070403026BRAF抑制剂+MEK抑制剂13>25805037~4431~34伊匹单抗52046453420PD-117377055~595244~46伊匹单抗+PD+120>3873645852根治性手术1003982655945注:PD-1:程序性死亡蛋白1
但是在Ⅳ期患者中 , 有机会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比例<10% 。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 , 应严格掌握对转移病灶的手术指征:(1)手术应该以根治切除为目的;(2)孤立性转移病灶 , 或可切除的转移数目较少的病灶;(3)如持续进展可能会引起并发症的病灶 , 例如危及生命的脑转移 , 或有可能并发出血和穿孔的消化道转移;(4)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 能够耐受手术和麻醉潜在的风险;(5)患者对系统性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 病情稳定时间>3个月;(6)姑息性治疗或为取组织活检 。
(二)转移性黑色素瘤的围术期治疗
随着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研究的重大突破 , 晚期黑色素瘤的全身治疗总体反应率 , 已经从原先化疗的<5% , 上升至现在双靶治疗(BRAF抑制剂联合MEK抑制剂)的近50% , 总体有效率更近80% 。 因此 , 已在多项临床试验中 , 将这些晚期治疗药物用于转移性黑色素瘤的围术期治疗(表2) 。 外科手术在围术期甚至新辅助治疗中 , 对转移性黑色素瘤的作用可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 因此晚期黑色素瘤的治疗模式也可能发生改变 。 在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中 , 手术可用于切除系统性治疗后残留的或顽固的孤立性病灶 , 从而给予晚期黑色素瘤患者根治的机会 。 同时 , 手术也可用于获取复发灶的标本 , 以进行相关检测 , 进而发现有效的评价系统性治疗效果的生物学标志物 。
表2 正在进行的有关转移性黑色素瘤围术期治疗的临床试验
NCT0243435430例帕博丽珠单抗新辅助治疗1次+辅助治疗17次19301年无复发生存率63%不详NCT02519322
12例纳武单抗 , 11例纳武单抗+伊匹单抗
A组:纳武单抗新辅助治疗4个疗程;B组:双药新辅助治疗3个疗程
A组:25;B组:45
A组:25;B组:64
随访15个月 。 A组:无复发生存率58%;B组:无复发生存率82%
A组:3级以上8%;B组:3级及以上73%
OpACIN10例辅助治疗 , 10例新辅助治疗A组:手术+辅助治疗12周;B组:新辅助治疗6周+辅助治疗6周3080A组:3年无复发生存率80%;B组:3年无复发生存率为60%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90%OpACIN-neo
A组:30例;B组:29例;C组:24例
A组:伊匹单抗(3 mg/kg)+纳武单抗(1 mg/kg)新辅助治疗2次;B组:伊匹单抗(1 mg/kg) +纳武单抗(3 mg/kg)2次新辅助治疗;C组:伊匹单抗(3 mg/kg)2次序贯纳武单抗(3 mg/kg)2次新辅助治疗
A组:47;B组:57;C组:23
A组:80;B组:77;C组:65
随访18个月 , 病理完全缓解者仅2%(1/64)复发 , 未病理完全缓解者62%(13/21)复发
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40% , B组20% , C组50%
尽管目前黑色素瘤药物治疗的进展颇多 , 但是外科治疗仍是黑色素瘤治疗的基石 , 可为后续综合治疗提供指导 。 本专家共识旨在推广和普及皮肤和肢端黑色素瘤的外科治疗规范 , 从而优化黑色素瘤患者的治疗 , 最终延长患者的生存 ,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随着新的研究成果的不断出现 , 专家委员会将与时俱进 , 定期更新本专家共识 , 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人民对健康生活的需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