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军区」愿以青春铸忠诚——西藏军区青藏兵站部聚焦使命任务加快转型发展纪实(一)

「西藏军区」愿以青春铸忠诚——西藏军区青藏兵站部聚焦使命任务加快转型发展纪实(一)
文章图片

「西藏军区」愿以青春铸忠诚——西藏军区青藏兵站部聚焦使命任务加快转型发展纪实(一)
文章图片

冯建强 摄
对于青春的诠释或许有很多种,但当你走上绵延千里的青藏线,你会感受到它的跨度和平凡中的热血沸腾 。
对于忠诚的诠释或许有很多种,但当你走进大山深处或荒漠戈壁的绿色军营时,你会感受到它发光的底色和无悔中的厚重 。
“特别能吃苦,军中之虎贲……特别能忍耐,报国之忠魂……特别能战斗,打赢之坚盾……”夕阳的余晖下,凿刻在石碑上的《青藏兵站部赋》那通体的红字显得格外明艳 。站在这里,既感受着历史的凄凉悲怆,也感慨着今天的辉煌壮美 。
然而任时光流逝,岁月变迁,千里青藏线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终将见证青藏兵站部历代官兵在这里挥舞的旗帜,留下的青春,镌刻的忠诚 。
在传承发扬的路上
永葆初心本色
走进青藏兵站部各大大小小的军史馆,那些留存在资料中的历史、人和事会在一瞬间立体起来 。展示柜里,那些笨重的、残缺不全的、甚至要靠标签说明才能“认清模样”的物品会让每一个人深感震撼;照片墙上,那些模糊的、泛黄的、但依旧不乏视觉冲击的历史照片会让每一个人热泪盈眶;荣誉栏中,那些大大小小、虽有了年代却不失了色泽的奖牌、奖杯、奖状,成为青藏兵站部历代官兵视若珍宝的精神给养 。
在这里,来自五湖四海初到青海的官兵们认识了慕生忠将军;知道格尔木如何从几顶帐篷变成了戈壁新城;明白了一代代青藏线官兵前赴后继、挑战极限,以“钢钎打不进,人也要扎根”“铁山劈两半,冰河变通途”的豪情壮志;懂得了雪域高原接力奋斗,与风雪搏斗,与死亡较量,却矢志不渝的担当和忠诚 。
一座城,五条线 。对于青藏兵站部的官兵们来说,这再也熟悉不过了,因为他们的岗位在这里,他们的责任在这里,他们的军旅生涯在这里 。
一座城,就是格尔木市,这座被绿色军装浸染的城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满目荒凉到生机勃勃,现在已经有了它独特的气质 。
五条线 。第一条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的从甘肃柳园经格尔木到拉萨的公路 。这条饱经世纪风霜的地上“天路”,全长1823公里,结束了千百年来进藏物资靠人背畜驮的历史,支撑起了内地挽起西藏政治、经济建设的一条坚实臂膀 。第二条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架设的从柴达木腹地大柴旦镇到拉萨全长1329杆公里的国防通信线,是第一条穿越雪山戈壁、直达拉萨的架空明线,结束了西藏通讯靠烽燧传递的历史 。第三条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铺设的由格尔木到拉萨的全长1080公里的输油管线,是我国第一条高海拔、长距离、多品种成品油输油管线 。第四条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青藏兵站部参与修建的兰西拉光缆通信线;第五条是2001年参与修建的青藏铁路二期工程 。这五条线不仅被西藏人民誉为须臾不可离的“生命线”、传递时代文明的“信息线”、推动经济发展的“能源线”,同时也形成了内地通往西南边陲极具战略意义的立体大通道 。
“西藏平叛期间,我营所在的部队担负兄弟部队进山剿匪任务,做到剿匪部队进军到哪里,他们就把作战物资运送到哪里,为迅速平息叛乱做出贡献 。作为新一代高原汽车兵,我们要发扬老一辈汽车兵缺氧不缺精神的革命气节,不畏困难,坚决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这是兵站部某汽车运输旅特种运输营在完成陆军某部转运任务休息间隙,营长王国庆和全营官兵互动的一个场景 。
【「西藏军区」愿以青春铸忠诚——西藏军区青藏兵站部聚焦使命任务加快转型发展纪实(一)】王国庆口中的老一辈汽车兵包括青藏兵站部运输科原科长张鼎全,他上百次带领车队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永冻带 。患上癌症后,他仍坚守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路段,把39岁的生命永远融入雪山冻土之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