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要努力到啥程度,才能考上理想的学校

本人三跨自学考生,一战以笔试第一名的成绩上岸(三跨:跨院校、跨地区、跨学科),就我个人而言选择自学考研,是主客观两方面原因促成的:主观方面,我本科是电气专业,但我对这个专业的就业方向并不感兴趣,一想到自己以后漫漫几十年都要围着机器打转,我就觉得心累。因此,我决定跨考自己喜欢世界史专业。由于我从小成绩都还不错,本科的时候专业排名也在学院前几名。所以,我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还是比较自信的,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就选择了自学。
当然,选择自学更根本的是客观原因——除了我的好基友们,我的所有亲人都不支持我跨考。毕竟,电气和历史两个专业的就业率和工资摆在那里的嘛。经济基础决定一切,由于得不到家人的支持,当时我除了自学,也没有其他选择了。
在自学备考的过程中,我也总结了一些成功上岸的经验。接下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自学考研成功的三个关键要素,大家对比一下,如果这三个要素你都具备,那么自学考研对你而言就是靠谱的,如果这三个要素你都不具备,那么还是不要轻易冒险。
这三个要素具体包括:
第一,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
第二,以及时间管理能力;
第三,专注度和执行力;
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
一、信息搜集能力和处理能力
当初准备考研,我干的第一件事儿是跑到各大论坛、贴吧、QQ群、考研APP刷经验贴。那些经验贴写得激情昂扬,六七个月考上研的大有人在,看完后我也热血沸腾,觉得一切皆有可能。经验贴几乎一水地都在说自己复习期间早上6点起,晚上12点睡,专业书看了多少遍,做梦都在背名词解释……
这给我造成了一种错觉,好像只要我早起晚睡,把专业书从头到尾完完整整看个N遍,然后吃饭走路都满脑子想着课本,这样我就能考上研了。
于是,我按照各位前辈的经验给自己定了个任务清单。
考研要努力到啥程度,才能考上理想的学校

因为我是当年7月开始备考的,年底12月就要考研了,所以计划只有7~12月。然鹅,历史教材分世界史和中国史两大类,前者六卷本,后者五卷本,共计十一本书。而我,是个毫无基础的跨考者。一个月看完11本教材?半年把11本书看6遍?
于是,我发热的头脑终于冷静下来。那段时间我想清楚了一个道理:一定是考试内容决定了我的复习安排,而不是本末倒置,追求形式上的刻苦努力。我们的教育是应试教育,考试也是应试考试。从应对考试来说,我们就得找到真题明确考点。于是,我花了大量时间,搜集到了目标院校专业课近十年的考试真题。
1.搜集真题
考研与高考最大的不同在于,考研有许多院校都是自主命题。因此,大家在明确自己的考研目标院校后,就要想办法找到目标院校出的历年真题。
找真题不是件那么容易的事儿。个别高校的个别学院,可能会把自己的历年真题印刷出来,在自己本校进行售卖。但这只是少数。大部分院校的真题都不对外公开。这个时候,就需要你自己开动脑筋。运气好的话,可能你加入一个某某高校某专业考研群,然后一下子就找到了真题资料。但多数情况下,找真题都得花费相当一部分时间。
以我自己为例,我加入高校考研群之后,有个学长主动加我,说他已经上岸了,愿意低价把资料卖给我。我七月才开始备考,又是跨考,心里特别慌。当时一看有这么个好心学长,我满心都是感恩,毫不犹豫地买了他的资料。资料并不贵,三十元。但两周之后我才发现,原来那个资料在网上到处都有免费资源。最关键的是资料包的质量并不高——说白了就是我被坑了。
这事儿真的特别影响我心情,因为买错资料,浪费了我宝贵的复习时间。所以,各位研友搜集资料时一定要擦亮眼睛,不是每个自称前辈的人都靠谱。如果你没有鉴别复习资料质量高低的能力,还是不要选择自学了,浪费钱事小,影响复习事大。
总之,过程虽然有些坎坷,但我最后还是搜集好了目标院校的真题。
2.梳理考点
有了真题,我们就可以按年份梳理考点。这里,我得给各位研友打个预防针。梳理真题不是一轮就结束了,整个梳理过程特别消耗精力。梳理真题之前,我们得大致把试卷做一遍。
第一轮做试卷
使用App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App中查看
??App内查看|事实告诉我们,有些差距已经是努力弥补不了的了,严格来说是在有限时间内弥补不了的。大半夜睡不着,可能会给很多人泼冷水吧。包括当年(也就是去年……)的我自己。从大二下半学期,退了学校所有的社团和学生组织,开始准备考研。我本科很差,二本,心理学。但是我一点没丧气,目标院校是中科院心理所,准备的时候非常非常有自信,就觉得我可能学术素养没有那些名校的学生好啊,但是我相信最起码初试成绩是由自己的努力程度和天赋决定的,我信心满满啊,觉得自己比别人开始的早,又肯学,自认为智商水平处于中上,比较有想法,专业敏感度也不错啊,坚持下去考400+肯定没问题。后来阴差阳错在大四刚开学,也就是还有不到四个月就要考研的时候,我休学了。休学前半年在一个神奇的地方经历了一些神奇的事情(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有机会单独讲吧),我开始认识到真正的自己,那些被当初自大的自己忽略的缺点都成了我一直自命不凡但至今一事无成的原因,我开始忏悔并痛改前非。所以我觉得休学这一年太值了,我的短板我知道了并且坚定地要弥补了,那我回学校复学再去考研的话一定能成功的,所以我为了不辜负这一年休学的时间代价,目标调整为中国心理学最高学府北师大。后半年的休学时间,我来到北京,按照北师大和北大的课表开始了严格的蹭课计划,现在三周的旁听生活结束了,我意识到,太多东西,是半年,一年,甚至两年三年的努力都无法弥补的,这些差距是从小学开始就一步步拉开的。当他每天一丝不苟地完成作业时,你可能偶尔几天贪玩不写了,于是你小学毕业的成绩比他低了那么七八分。初中他永远认真听讲的时候,你可能有那么几次因为昨天电视看太晚而在课上睡着了,于是高中他进了实验班而你在普通班,尽管你们都在全市最好的高中读书。高中他咬牙坚持到最后一刻即使压力大到哭了也要继续做卷子改错题,而你可能会为了犒劳每天同样辛苦的自己放松一小下,哪怕三年这样的休息时间总共不到三天,于是他读了中国TOP10中的某一所,而你也许是普通一本也许像我一样在一个五线城市都二本。读大学你浪了一年觉得应该现在努力也不迟吧,但是很遗憾,你早就迟了。(对没错这段话说的完完全全就是我自己)北师大的学生大一大二几乎上完了全部基础课程,而我们学校将这些内容铺满了整个大学四年的课程体系。他们开始读的文献就都是英文的,接受的信息都是学术前沿的。大三开始一切话题都围绕文献展开,开设的课程是为了教学生怎样严谨的做科研,怎样标准的写论文,怎样使用高端仪器,老师上课强调的都是“这样的实验做法在国际上是不是会被认可”“这样的文章是不是会被核心期刊发表”“这样的课题是不是能申请到项目基金”,他们对本科生的要求很多时候都已经超过了大部分学校对研究生的要求。但是!这还不是最恐怖的!这些如果你足够强大还是可以通过一年内的学习来弥补的。但是…最可怕的差距在于,他们现在的思维能力以及对学术知识的敏感度和运用的熟练程度,这些潜移默化的深层次的能力才是最大的差距。同样的老师讲同样的内容,也许你相关知识比他们还要丰富,但你思维的速度和深度远不及他们,他们用三秒钟处理好老师说的内容还可以干些其他的事,但你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勉强跟上老师的思维,因为从小到大每一次到最难的关头,对思维能力最大的锻炼的机会,你都因为太心疼自己而错过了。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这些由环境渲染的和多年不断的练习所积淀的东西,是不可能靠短时间的突击来弥补的。所以即使可能你以高分顺利通过初试,面试也会是极大的阻碍,即使你有幸通过了面试,在研究生的学习生涯中你也会极度痛苦。最后我想说的是,即使我想通了这些,我也没打算放弃这条路。努力去追,即使很难,但至少还有追上的希望,不论多久。其实与时间无关,每一个努力的人,心中都有一个更好的自己。我记得高考成绩出来之后因为和估分情况差距太大我有一些崩溃,我妈对我说了一句话,一直以来都是我信念的支撑,分享给大家吧“每个有上进心的人的人生都是上台阶的过程,高考就是其中的一个台阶,有的人这一步迈得高些,有的人低一些,但是这不会决定你最后能到达哪里,但是这决定了,你以后想要弥补之前差下的高度,就要付出比那时多好多倍努力”不知道是不是有些歪楼,深夜的一点感慨,一气呵成,请各位见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