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月 奔月:人类梦想之旅

奔月 奔月:人类梦想之旅
文章插图

未来月球基地想象图。资料照片
奔月 奔月:人类梦想之旅
文章插图

嫦娥五号探月任务地月往返示意图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星体,也是人类探索太空的第一站。千百年来,上九天揽月一直是人类的梦想。
步入21世纪,随着航天科技快速进步,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探月俱乐部”,人类迎来新一轮探月热潮。
望月,只是人类美好幻想
数千年前,人类就开始观察月球,它的清幽与美丽给人以无限遐想。在古老传说和文学描写中,月球是吸引人类的殿堂和迷宫。
那时候,人们把对月球的痴迷与赞美,写成优美洒脱的诗句,广为流传——张九龄写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写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苏轼更是对明月情有独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奔月|奔月:人类梦想之旅】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还常常具象为令人浮想联翩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不但中国有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与典故,西方人也同样对夜空中的这个银盘充满了想象。
在英国小说《月中人》中,作者描述了这样一个月亮:那里没有绝望,没有动乱,也没有战争;月球上的居民们讲着音乐一般的语言,有着和地球人相似的长相……
在1865年法国出版的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中,极富想象力的作者预言了火箭发射、失重、变轨飞行、海上回收等航天活动的诸多环节,同后来航天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着惊人的相似。
最初,人类只能站在夜幕下用肉眼遥望遐想。每当月圆之夜,人类不禁会对着黄色“圆盘”上分布的暗黑色区域议论纷纷。在中国古代,人们将这些区域称为嫦娥居住的宫殿——广寒宫。
有了天文望远镜,人类才一睹月亮的真容。
第一个系统观测月球的是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1609年,伽利略用一架直径不到3厘米的自制望远镜瞄准了月球。尽管非常不清晰,伽利略仍然发现,月球完全不是完美球面上那样的圆滑,而是一个凹凸不平的球体。
后来,人们才知道月球是一个静寂的荒凉世界,那些暗黑色区域,实际上是颜色较深的玄武岩,而那些比较亮的地方,则是颜色较浅的斜长岩。
千百年来,人们对月球的向往与探索从未止步,人类一直怀着飞出地球的想法,并用行动续写着神话与诗篇。从风筝、气球到飞艇、飞机、火箭、卫星,人类对飞天梦想一路追寻。
绕月,站在宇宙鸟瞰月宫
神话诗词赋予了人类对月球的美好愿景。人类真正的探月之旅,时刻充满危险,走得异常艰难。
《从地球到月球》早早地预言了人类探月的初始场景:探险家们飞往月球的工具是一枚容纳3人的巨型空心炮弹。
那个年代探月,受限于早期火箭运载能力和航天器设计水平,第一代月球探测器的“长相”如同形状各异的“炮弹”。这些探测器对月球只能有两个想法:要么从她身边飞过,远远看一眼;要么就一头撞上去。
人类渴望到达月球的愿望是那样的强烈:就在美苏两国相继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不久后,一枚枚火箭携带各式各样的探测器开始了向月球进发。
不过,这一时期火箭发射的失败率高得惊人,每一次成功的“出发”都显得弥足珍贵。
从1958年到1960年,美国共发射8枚“先驱者号”探测器,只有“先驱者4号”从月球“近旁”60000千米处飞过;1959年1月,苏联经历了“月球计划”3次任务失败后,才成功发射“月球1号”,拉开了人类探月的序幕。之后,“月球1号”从5000多千米外掠过月球,成为人类首个飞越月球的探测器。
美苏两国科学家的艰辛探索,获得了一些重要的探月成果——
1959年9月,苏联发射了“月球2号”,飞行2天后撞击月球,成为世界首个在月球表面硬着陆的航天器。1个月后,“月球3号”发射成功,并传回了月球背面的照片,覆盖了月球背面约70%的面积;
5年后,美国“徘徊者7号”月球探测器在月球上硬着陆。在撞击月球表面前10多分钟里,“徘徊者7号”拍摄了4000多张照片……
这些照片数据,为后续人类登月、无人采样返回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自此,人类探月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落月,与月球的亲密接触
“我们选择去月球,不是因为它很容易,而是因为它很难。”曾经有人对探月做出过这样的评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