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过最上瘾的纯文学作品是哪一部( 二 )



■白鲸。
五十万字一口气读完,并且我当时就下定决心,如果我以后有了孩子,我一定把这本书作为睡前故事读给孩子听。

■《红楼梦》唯一一本彻底改变了我人生态度的书。细枝末节处都是无穷的回味,怎么看都不腻
《洛丽塔》我阅读过最华美最复杂的英语,竟然是出于一个俄国人之手。想了解英文的美一定要看的书
《小王子》老是拿起来提醒提醒自己,人只能活一世,到底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这一次的东西。有这一切对于美好的极致想象,让人相信的力量。
《追忆似水年华》当你老了,头发花白,拿起这本书慢慢的读,那些生命初绽时的珍宝又一点一点回到眼前。这是一本可以让人生再临的书,唯一能与红楼梦比肩的作品,我总是害怕自己还没读完它就发生什么意外,可又不忍心在太年轻的时候读完,老了就没办法再找到这样一把钥匙了。

《老人与海》读过最多遍的书了,从小时候对老人的不屑,到从书中看到坚韧,又到从中看到绝望,现在有看到其中的坚韧,这是一本关于跟人生战斗的书,也去随着人生一起成长。
再加一个《阿拉比》这是乔伊斯第一部作品《都柏林人》中的一篇。当我看到《洛丽塔》时,我顿时觉得学了这十几年的英语,得看一遍这本书也就值了。后来看了《阿拉比》原来这世界上真的有天才(私以为光是这篇小短片就已经超越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乔伊斯才是英语世界第一文豪),见到自己最大胆的想象不是震撼,当自己想象的极限被一次次打穿才是震撼。向那些一次次拓展我们世界的先贤们致敬!

■阎连科的《日光流年》,在读到阎连科之前,我没想到还有人能把中文摆弄到这种程度。
“女儿们哭得昏天黑地,泪水把胡同湿得没有干路走"。
“把目光一针一线地移下去,越过雨水,越过泥团,越过黄沙,又从他的鞋裤袄上缓缓地朝上挪动着,最后把目光搁在那张被深水闷了样的青脸上。”
“空气白花花的震颤着”
“一个院落堆满哭嚎与哀求”。
这种句子余华写不出,莫言也稍显刻意,只有阎连科可以毫不费力的用这种方式写上一本书。
小时喜换杰克伦敦和马克吐温。
大了些决定深刻一点,于是硬逼着自己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未遂。
后来看了茨威格和奥威尔,读了雷蒙德卡佛和亨利米勒,也并没有觉得如何惊艳。
米兰昆德拉太喜欢装模作样,芥川龙之介过于絮絮叨叨。
之后遇到马尔克斯,欲罢不能。
跟风读过帕慕克和托卡尔丘克,也向许多人推荐了乔纳森弗兰岑,我是真心喜欢他的那本《自由》。
【你读过最上瘾的纯文学作品是哪一部】外国作家看了不少,最后发现,与其说是作者的文字迷人,还不如说是翻译的功底深厚。
对我这种英语四级都差点没过的完蛋货来说,还是中文读起来畅快。
钱钟书比黑塞有趣多了。
哪怕单纯从娱乐的角度上来说,《哈利.波特》读起来都远不如《诡秘之主》过瘾。
此外,不得不说,自己归根结底还是一俗人,如果有人问我可读性最强的外国作家是谁,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雷蒙德.钱德勒",如果再加一个名字,我会说,“毛姆"。

■洛特雷阿蒙《马尔多罗之歌》
读罢只觉得波德莱尔也索然无味,我觉得正常人读一辈子诗也写不出这种东西,简直就是毒药,而且劲儿还特冲。

■呼啸山庄
■先说说我对那部文学作品(某位作家的散文集,文后揭晓答案~)的上瘾程度:
第一,读到目录,就像尝了一口龙肉,不忍心一下子把它吃完,而想慢慢咀嚼,延长享受时间。仅品味目录都让人觉得无比满足。
第二,好容易狠下心翻开文章读了,边读心里边沸腾:卧槽,这是人写的吗?!这简直是神写得好不好!感觉自己有幸窥探到了神的秘密。
第三,一篇文章读好几遍,隔一段时间就重读。每次重读又都像第一次读那样,所有的脑细胞都渗出来帮助我不要兴奋而死。
第四,既为自己是个相形之下的蠢货而悲愤,又为自己感受到绝好的思维与感受而极大满足。幸好后者超过前者,所以我还活着。
那,究竟是本什么书呢?
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

■《伊豆的舞女》
我是在高中毕业会考的休息时段看的。毕业会考非常简单,很快就能交卷,也没什么复习的必要,说是考试,其实更像是给了几天的放松时间。因为闲得慌,找隔壁桌的同学借书看,于是她给了本《伊豆的舞女》。
小说的文笔很清新,读着非常舒服,加上篇幅很短,只用了一个小时不到就读完了。故事十分平淡,但有种别样的美感,有关女主角的着墨并不多,恬淡中带着单纯羞涩的性格却让人感到格外美好。看着看着已经被文字中所营造的氛围所吸引住,开始觉得自己就是书中的主角,当他情窦初开,又生涩稚嫩,想要去和对方说上一句话,又只是沉默地做着自己的事,鼓起勇气向对方打了个招呼时心中便狂喜不已,感觉字字句句写的都是自己。明明都是最简单的情节,却有无穷的魔力,角色的一颦一笑一次呼吸都牵动着情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