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事是你过了25岁后才明白的 ?( 四 )



■前几天刷,无意中看到这个问题,默默在心中记下,想着找个时间一定要来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或者说,借机来总结总结自己这乱糟糟的25岁后生活。
不说假大空的道理,感觉很多道理都是你看到的时候醍醐灌顶,觉得这真应该成为知道自己人生的座右铭啊,然而转身喝杯奶茶,啃个鸭脖,看个综艺就已将刚刚那灵光一闪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我从感情、事业、生活三个方面来说说自己的浅薄的感受与经验吧。
对于很多女孩子来说,25,28,30都是一个一个不想面对的年龄。25岁,应该有一个男朋友了,28岁,应该要结婚了,30岁,应该要生孩子了。而我,就是这种想法(虽然多年以来一直自欺欺人,但岁月将我打磨成了一个诚实的人)。
我记得我24岁开始工作的时候,就一直希望找一个男朋友。那个阶段,我在朋友圈很活跃,每天上班都像在走红毯(由于工作环境比较开放,所以着装没有要求),一定要穿的美美的,没事就和朋友出去玩。主要还是心里着急啊。但是我着急可以,家里人你不能催啊,和朋友聊天一定要说单身挺好的啊,相亲那是不可以接受的呀……官方回答一定是“我自己过的挺好的呀,为什么一定要找一个男朋友呢。“然而孤独也是自己的。
然而,比较庆幸的是,我虽然欺人,但是我没有自欺,我知道我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我也知道自己对于感情的需求。你说谁不希望有一个相亲相爱的人可以下了班你侬我侬一下呢?我蛮喜欢沈梦辰的性格,对于感情很勇敢也很坦诚。嗯,这一点,我和她有点像,我也蛮喜欢自己这一点的,哈哈。于是,在自己的努力下,在上天的眷顾下,我终于在26岁遇到了我觉得对的人。
当然,无论你心里如何着急,如果是想认真的谈恋爱,一定要沉的住气。来,这并没有结束。咱们接着聊感情。
与其说25岁来作为分界线,不如用学生时代和社畜时代来划分来的科学。我在感情中算是一个吃一堑长一智的人,但是面对真正的亲密关系,还是有些手足无措。
对我而言,工作大概分两种类型:悠闲养老型,社畜型。
学生时代的恋爱,咱也谈过。那是轰轰烈烈,潇潇洒洒,说走就走的旅行,一起浪迹天涯。快乐,无忧无虑,谈恋爱那真的是开心。虽然最后分的也是天崩地裂的。
重点说一下工作后的相处吧。我想无论是哪种工作类型,大家的重心都不是恋爱,也不是生活,而是工作。如果说工作的前两年,还只是“体验生活,钱对我来说不重要”的话,在预热期结束后你就要认识到,你需要自己养活自己了。如果你再遇到一些棘手的事,你会意识到,钱很重要,我们必须要承认。学生时代的清高不会在你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帮助你,而关系再好的同学朋友,在工作的前几年,也都是捉襟见肘,某一个时刻,你终会意识到很重要了(天赋型选手不在讨论范围内)。
情感需求在工作后会排在温饱、生存需求的后面。幻想与现实的冲击,会让你再重新去理解爱情、爱人。比如你工作上受到了委屈,她(他)不一定可以第一时间安慰你,你遇到了问题,爱人也未必可以及时帮助你。你需要学会自己面对,自己做决定,自己排解情绪。
爱人不是万能的,也不要活在自己对爱情的幻想中,用你的幻想来要求对方,这真的会激发很多矛盾。
而我们都知道感情一般会经历几个时期,我深知有些时期可能很艰难,但我还是低估了艰难的程度。有时只能劝自己想开一些。而这种感觉让我开始怀疑,是不是大部分的人,到了这个时期都会是这样?这个问题,我还没有找到答案。
所以啊,作为任何一个个体,都需要独立,经济上和精神上都可以做到自我富足吧。
说到了自我的独立,那接下来来说说工作。
「未雨绸缪有时并不是件好事」我回顾自己短暂的职业生涯+实习生涯,那真是叫“体验生活”啊。
我在大学时期开始做兼职,那时候一方面为了赚钱,一方面想着可以积累经验。我学的是语言。由于不在国内,并没有国内那些大厂的实习经验。转型,对我来说是一个难题。
也许因为我想的太多,反而束缚了自己的脚步。学生时代一直都想着自己要去公司,硕士期间去一家公司兼职了几个月,感觉企业文化跟我的预期不符,毕业后做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朝九晚五,周末双休。当然,收入也是捉襟见肘,而消费水平还停留在学生时代,有时甚至入不敷出。稳定了两年后,我想要进入互联网。
决定来深圳。
参加了几个校招,可以说是面试经验积攒了不少,也了解了很多行业产业。3个月后,我来到了深圳一家大型民企工作。但是,不是互联网行业。面试了很多公司,我意识到对于毫无经验的我来说,即使有语言这块敲门砖,也没法跟国内那些互联网实习经验丰富的同学竞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