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规模首破18万亿元 公募基金为何突然火了( 二 )


打破“刚兑”后权益资产受宠
自2018年4月份开始 ,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及一系列配套规则陆续发布 , 监管部门通过去除通道业务、打破刚性兑付、限制期限错配、降低杠杆率等措施 , 引导包括公募基金在内的资管行业良性发展 。
随着资管新规不断推进 , 过去受宠的保本理财、带有刚性兑付特征的货币基金、分级基金等产品加速转型 , 而权益类资产管理产品重新受宠 。
中国人民银行近期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0)》显示 , 在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下 , 资管业务有序转型 , 净值型产品占比稳步提升 , 资金空转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 持续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
“资管新规及配套规则陆续发布后 , 部分资金需要高收益资产替代 , 股票市场和权益基金成为较好的承接品种 。 ”在上海证券创新发展总部总经理刘亦千看来 , 公募基金整体规模增长有内外双重原因 。 从外部看 , 随着A股机构化、国际化、市场化提速 , 市场形势发生明显变化 , 普通投资者的投资难度增加 , 定价优势明显向专业机构投资者转移 , 个人投资者更愿意借助资管产品入市分享股市红利 , 而公募基金整体专业价值充分体现 , 为投资者提供较多普惠型的权益类投资工具 。 从内部看 , 在市场各参与方支持下 , 公募基金行业的整体专业形象充分传递给大众 , 并得到投资者广泛认可 。 尤其是近两年 , 基金的赚钱效应对投资者产生了巨大投资吸引力 。
但是 , 在规模快速增长之余 , 各方面的挑战也开始增加 。 刘亦千认为 , 目前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挑战有几个方面:一是人才的挑战 , 即行业快速增长导致对人才需求急剧增加;二是资管同业的挑战 , 即公募资管参与方迅速壮大 , 在行业加快发展的同时 , 竞争对手也在加速出现;三是抗风险能力的挑战 。 毕竟 , 公募基金是资产型产品 , 需要承担市场系统性风险 。 若市场系统性风险来临 , 投资者能否经受住考验 , 仍需市场检验 。
长量基金高级分析师王骅认为 , 今年权益类基金规模明显增长 , 尤其是7月份随着市场转暖单月规模增长幅度很大 , 其中新基金贡献也很高 。 目前 , 部分权益基金持仓比较集中 , 大部分扎堆在消费、科技、医药板块上 , 这种趋同的投资风格会不会导致产品同质化以及当市场出现波动时的“踩踏”风险 , 仍需要投资者谨慎观察和把握 。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采访人员 周 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