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 系外行星太奇葩,科学家被迫使出“十八般武艺”( 二 )


科学家们 系外行星太奇葩,科学家被迫使出“十八般武艺”
文章插图
(图片说明:像地球这么小的系外行星目前发现数量还非常少)
在选出来的大约4000颗系外行星中,他们忽略了其他所有的属性,只将它们的半径限制到了地球的4倍以内,公转周期的上限也定在了16天,宿主恒星也限制为G型主序星和K型主序星。通过这两个限制,他们最终获得了280颗系外行星的集合。这对于他们来说,已经足够做一些基础性的统计工作。
他们发现:这些系外行星的尺寸,遵循着幂律分布的规律。简单来说,随着体积的减小,行星的数量呈一定指数级上升。其中,超级地球在半径为地球1.4倍时达到最高值,随着半径越来越小,行星数量也急剧下降;而亚地球行星在略小于地球半径时数量也达到最大。
科学家们 系外行星太奇葩,科学家被迫使出“十八般武艺”
文章插图
在我们的太阳系内,小行星的大小也同样遵循着幂律分布的规律。目前的理论认为,当太阳和大的行星形成之后,原始星云中残留的一些物质会形成无数的小行星。由于这些亚地球行星的体积分布遵循着相似的规律,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行星可能也像小行星一样是在大行星形成以后才出现的。
因此,该团队将这两种行星分别称为第一代行星(大行星)及第二代行星(亚地球岩石行星)。如果这个规律最终被证明有理论基础的支持,那么那些比地球大一些的超级地球为何比真的和地球不相上下的岩石行星多一些。因为,像地球这样的行星很可能是第二代行星,而星系内部的大部分物质可能在更早的时候就被超级地球霸占了。
科学家们 系外行星太奇葩,科学家被迫使出“十八般武艺”
文章插图
在最后,研究人员也指出:毕竟本次统计中的样本还是相对比较少的,而且也参考了大量尚未得到最终确认的系外行星数据,因此需要未来更多的研究。但这样的研究非常有意义,包括地球在内的太阳系天体形成的秘密,就蕴藏在这样的研究之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