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说外国这也不好那也不好的人不回国发展

朋友,也许你听说过这样一个现象:两个材质大小颜色款式完全一样的衬衫,第一个上面印“我十八岁”,第二个上面印“I\u0026#39;m18”。大家对第二个的接受程度总是高于第一个。大白话来解释这个现象的话就是,太熟了。太熟悉中文以至于觉得第一个衬衫好廉价,第二个则是陌生感里掺杂着新鲜感。由于过于熟悉某一事物而逐渐放下架子,改变对其看法。同样的事情发生在社交上,有很多人喜欢对亲人发脾气而在外面见人客客气气。如果处一个男/女朋友,结婚,也有人刚开始亲密无比,相处越久越烦,然后失去兴/性趣。接下来我讲正题。我在中国从出生到正式改变居住地至外国一共十七年,期间我经历了对其未知→了解→热爱→疑惑→厌恶+嫌弃→瞧不起的过程。至于是哪些原因我想大家清楚得很。我从住进海外的新家至现在一共三年,准确的说是三年零三个月,期间我对这个国家的看法是怎么发展的呢?未知→了解→热爱→疑惑→厌恶+嫌弃→瞧不起我在这个题目下是相当典型的当事人了。不过不排除有一定数量的近似人群处于不同的基本条件下,真心觉得外面好的,极端例子有比如说原先受到某不可明说待遇后来“逃出生天”的,比如说打死都觉得白人黑人全方位(或者某一方位?)高黄人一等的,比如说愿意牺牲一切获取某一中国没有/难以获得但外国有的是的东西(像是叶子?)的。三年里,对我来说足够使新鲜感褪去,真正融入当地国民生活,适应生活节奏,浸入当地文化和风格,无死角地观察这个国度的细节,把整个国家当成一个客观地块而不是某圆月亮国看待。我发现这只不过是另一个普普通通的社会,生活着另一群普普通通的人。就像两个完全一样的马克杯,一个上面漆着“社区”,另一个漆着“Community”。反倒是第一个杯子省了点油漆,而且是高逼格的意音文字。我对中国的看法讽刺地逆向发展了:瞧不起+厌恶+嫌弃→疑惑→了解→热爱但这不代表一个零和游戏,因为有一件事是新获得的,就是中国并不好,外面也就那样。因此我要扔掉“Community”杯,然后从尘封的储物室里翻出“社区”杯,重新用它来喝水了吗?我要毅然返华,离开我刚刚全面了解了的异国他乡以表明“我真的觉得外国并不好,不骗你们,看我都回中国了”吗?不!但我重复,“Community”杯并不是“社区”杯的上等品。那为什么不用回“社区”杯?沉没成本!我已经适应了每天早上起床一眼看到“Community”然后拿起它喝水的生活,“社区”只会让我在储物室费二遍事,再花费21天重新养成条件反射,只是为了达到同样的补水效果。那么你就名正言顺地,美美地留在“空气香甜人间天堂国”了?不!当继续使用“Community”杯的潜在成本超过那个二遍事+21天,我肯定会做出改变。杯沿/把手有难以避免的锋利边缘时,杯底漏水时,我的选择会是取回“社区”杯而不是去再买一个(“社区”杯自爆的情况除外)。极端例子,某某国爆发内战/大规模天灾人祸,与某国交恶出现大量不稳定因素,被当地驱逐,受到国家级别的欺凌等等。头一次写这么长的回答,想喷我骂我的尽管尝试,想咨询相关/不相关问题的评论区或者私信请便。结尾留一个我在祖国大地的原住所吧。现在已经卖了,每年放大长假的时候回去在街区附近的一户住几周。我的个人想法是,还是国内的市区好看。为啥说外国这也不好那也不好的人不回国发展
|因为我是中国loser回国混不下去只能呆在国外

■因为国内竞争更激烈,没背景没关系的年轻人很难很难。
【为啥说外国这也不好那也不好的人不回国发展】1.在国外生活,是会有一些歧视啊,融入困难啊,语言文化差异啊之类的事情非常困扰。但至少没背景没关系的年轻人好好努力,拼命学习还是可以拿到全奖读书,可以拿到经费搞研究的。
2.在国内,我玩命学,高考也考不上211本科考不上,研究生还是考不上,最后不得不拿国外全奖出国读博了。搞研究,也拿不到科研经费。唉。
■别人也就随便说说,你也就随便听听就算了,毕竟,好不好,身体是最诚实的
■因为国内压力大啊我的几个朋友法国毕业一个个都留在这
因为回国起薪太低了他们也是被迫无奈的不是他们想留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