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东哥话旅游 清代贵阳八景之一,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甲秀楼

山区东哥话旅游 清代贵阳八景之一,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甲秀楼

文章图片

【山区东哥话旅游|清代贵阳八景之一,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甲秀楼】山区东哥话旅游 清代贵阳八景之一,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甲秀楼

甲秀楼 , 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翠微巷135号 , 是明万历年间(1573-1620)巡抚江东之于此筑堤联结南岸 , 并建一楼以培风水 , 名曰\"甲秀\" , 取\"科甲挺秀\"之意 。 天启元年(1621年)焚毁 , 总督朱燮元重建 , 更名来凤阁 。 复毁 。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巡抚田雯重建 , 仍用旧名 。 楼曾几毁几建 , 1981年维修一新 。 2006年05月25日 , 甲秀楼作为明代古建筑 , 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 , 高约二十米 , 石柱托檐 , 护以白色雕花石栏杆 。 浮玉桥为九孔 , 称\"九眼照沙洲\" 。 解放后临河修公路填埋二孔 , 现能见七孔 。 楼基和桥虽经多次洪水冲击 , 历近四百多年 , 仍然砥柱中流 。

楼前原竖有铁柱二根:一为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 , 鄂尔泰镇压古州(今榕江)苗民 , 收聚兵器 , 铸铁柱标榜功绩;二为嘉庆二年(1797年) , 勒保镇压兴义布依族王囊仙起义 , 收聚兵器又铸铁柱立于楼下 。 解放初 , 政府维修甲秀楼 , 拆除铁柱 , 移存省博物院 。 十年动乱中 , 楼危亭毁 。 1981年 , 按原式样重修 , 楼基部分 , 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 。 重建涵碧亭 , 重修过程中 , 发现楼阁底层石墙中嵌有诗碑 , 重修后有八块诗碑复嵌于底层楼壁 。 楼额\"甲秀楼\"三字 , 系宣统年间谢石琴所书 。 十年动乱中散失 , 后寻回刻有\"秀\"、\"楼\"二字的两块 , 另据过去照片 , 配写\"甲\"字 , 按原式样悬挂楼顶层外面 。

明清以来甲秀楼便是文人骚客聚集之处 , 高人雅士题咏甚多 。 现楼内古代真迹石刻、木皿、名家书画作品收藏中 , 清代贵阳翰林刘玉山所撰206字长朕为一绝 , 比号称天下第一长朕的昆明孙髯翕大观楼长联还多26个字:
“五百年稳占鳌矶 , 独撑天宇 。 让我一层更上 , 眼界拓开 。 看东枕衡湘 , 西襟滇沼 , 南屏粤峤 , 北带巴夔 , 迢递关河 。 喜雄跨两游 , 支持崖疆半壁 。 恰好马矢碉隳 , 乌蒙箐归 , 艰难缔造 , 装点成锦绣湖山 。 漫云筑国偏荒 , 莫与神州争胜概 。
数千仞高居牛渚 , 永镇边隅 。 问谁双柱重镌 , 颓波挽住 。 想秦通僰道 , 汉置牂牁 , 唐靖矩州 , 宋封罗甸 , 凄迷风雨 。 叹名流几辈 , 留得旧迹千秋 。 对此象岭霞生 , 螺峰云拥 , 缓步登临 , 领略些画阁烟景 。 恍觉蓬莱咫尺 , 拟邀仙侣话行踪 。 ”

    推荐阅读